乔黎明:这个还真不好说。只能说它是一个待开发的新领域。
乔黎明
CEI:现在,每一次海上风电招投标都备受企业关注,中标企业往往是央企,对很多民营风电企业不公平,这样势必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怎么看待当前海上风电招投标这件事情?
倪维斗:在风电场经营的绝对不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赚钱,进去干嘛。现在好一点,电价还是固定电价。除了风机价格之外,企业还要跟地方政府疏通关系,所以民营企业进不起。只有那些大企业能进入,但它们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发展风电,更多的是发展其他电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风电赚钱也好,不赚钱也好,大企业是不在乎的。对民营企业来说,即便中标,也不敢下手去做,因为做了就亏损。
整机商和零部件企业,国内已经有80~90家,市场已经容纳不下更多了,后来者根本没有机会。中国风机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3500万~4000万千瓦,按国内风电场的建设速度看,仅能接纳每年1000万~1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从去年到今年,上市的风电企业不超过10家,他们都是排名靠前的企业,这些已经足够多了。
乔黎明:对。长期来看,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给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投资应该尽量的多元化,这样对产业的长远发展是肯定有好处的。
CEI:有什么建议?
倪维斗:要从风电开发到综合规划,包括风场选择和布局、风能预测和调度、电力消纳、电力输出等整体考虑。技术和研发要搞上去,要抓住风电发展的前端,否则新能源仍然面临被挤压在低端的危险。买国外的设备、污染中国的环境、制造好的产品卖给别人,跟我们出口衣服、鞋子等没有区别。“十二五”期间,我们应该不再是猛冲,而是要稳步转变,这些都要花功夫进行研究。
乔黎明:希望政府能够放开政策,能够让一些小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政府要有更多的扶植政策,让这些民营企业一起进入这个产业发展,甚至还可以适当地在政策上给民营企业一些倾斜,当然不只是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现在的海上风电不能让外资企业进入,有一个限制:51%的中方控股。我觉得外资企业跟民营企业一样,政府应该鼓励他们进入这个行业,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CEI:如果给在海上试水的风电企业支招的话,你最想说什么?
倪维斗:目前,海上风电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除了地基昂贵,两倍于陆上风电的高造价外,在技术上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监控比较困难,大部件海上作业昂贵,腐蚀性难以处理等。在我看来,目前海上风电做示范可以,但大规模推广是不应该的。
乔黎明:风电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改善技术来降低度电成本。我觉得企业要做的还是要先搞清楚一些技术问题,而且要注意控制成本。从技术上讲,海上风电技术还比较新。另外,如何降低电子单价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欧洲也是这样。所以中国就更应该在这方面提高技术,提高发电的效率,降低电子单价。
CEI:有人表示,风电行业投资大回报低,这是否可以理解为风电企业之所以拼命上市,寻找更多资金支持的原因?如何看待风电行业投资大回报小?
倪维斗:我们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发展风电产业的目的,反而是盲目地,或者是为了一些私利而去发展风电。实际上,从经济效益上讲,根本没必要发展那么多风电。仅水泥行业2009年度全国余热发电装机规模已经达到1704.8兆瓦,年发电量达到232.26亿千瓦时,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173.95万吨,减排规模已经接近我国风力发电的能力。
通过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减排二氧化碳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需要长期的巨额补贴。搞可再生能源,我们花钱要花在刀刃上,争取达到最大的效益,要对进入产业前沿和促进更大规模的自我持续发展有好处。
乔黎明:大部分的新能源投资还是有一个长远发展的、很可行的规划的。也不是所有选择上市的风电企业都是为了圈钱,很多企业还是很有远见、很有作为,有长远发展愿望和计划的。我不太认同投资大回报小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