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韩国MunmuBaram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与蔚山市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承诺加强在浮式海上风电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然而,这一看似推进顺利的项目背后,却面临着核心投资方缺失的严峻挑战。
项目现状:协议频签但关键投资方缺席
根据最新协议,蔚山市承诺营造有利环境支持项目投资与建设,MunmuBaram公司则继续推进当前正在开发中的750MW浮式风电项目。该项目位于蔚山海岸外约70公里处,水深120至150米,占海面积160平方公里。公司表示计划通过技术转移和劳动力培训计划,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
蔚山市市长金斗谦表示:“该协议将对推动韩国能源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通过全球企业与本地产业的紧密合作,全力将蔚山打造为清洁能源枢纽。”
表面上看,项目推进顺利:2024年已获得环境影响评估最终批准,并与韩国电力公司签署了输电服务协议;2025年7月,开发商还与蔚州郡渔业委员会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开展渔业影响调查。
核心困境:壳牌退出后的资金困局
然而,这些“花团锦簇”的协议背后,项目最关键的“资金问题”尚未解决。2024年2月,作为主要投资方的壳牌因海上风电业务战略收缩,退出MunmuBaram项目。原本持有项目20%股份的技术方Hexicon被迫接收壳牌所持有的80%股份,实现100%控股,但亟需寻找新的“金主爸爸”。
Hexicon的全球困境:技术先进但落地艰难
Hexicon在韩国遇到的困境是其全球业务的一个缩影。这家以独创的“双头机”浮式平台技术闻名的瑞典公司,自2017年起通过技术入股方式,在英国、南非、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与当地新能源开发商成立合资公司。
然而,这些合作大多“只开花、不结果”——至今没有一个项目通过最终投资决策。相比之下,采用类似概念的中国明阳智能“明阳天成号”浮式风机已实现并网发电,凸显了浮式风电领域“技术概念”与“产业化能力”之间的差距。
前景展望:韩国浮式风电的机遇与挑战
韩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开发12GW海上风电,其中浮式风电是重要组成部分。MunmuBaram项目作为韩国重点浮式风电项目,其成功与否对韩国能源转型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Hexicon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但全球海上风电行业面临成本上升、供应链紧张等挑战,为项目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掌上风电编后语:MunmuBaram项目的困境揭示了浮式海上风电产业化过程中的深层挑战:先进的技术概念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工程化能力支撑才能落地。Hexicon的“双头机”技术虽然创新,但在项目推进、资金筹措和工程实施方面显然力不从心。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浮式风电领域已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跨越。这一案例提醒我们,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产业化能力、资金实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综合比拼。未来浮式风电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协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