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机组北海吊装,中国深远海风电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10月1日,广西北海海域,一个庞然大物在碧波之上稳稳就位。由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联合研发的GWH252-16MW漂浮式风电机组成功完成吊装,一举刷新全球已吊装海上漂浮式机组的单机容量与叶轮直径纪录,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风电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这台“海上巨人”不仅是尺寸与功率的简单叠加,更是一把开启深远海风能宝藏的“金钥匙”。它年发电量可达4465万度,足以满足超过2.4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清洁用电需求。更重要的是,其关键部件实现了全面国产化,彰显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实力。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是必然选择
我国拥有巨大的深远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2亿千瓦。尤为关键的是,50米水深以上的海域所蕴藏的风能,是近海的2到3倍。然而,传统的固定式风机难以企及这片广袤的“蓝色油田”。
漂浮式风电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束缚。它通过浮体结构使风机“漂浮”在深水区,如同将陆地工厂搬向了深远海,是规模化开发深远海资源的“利器”。尽管前景广阔,但技术验证难度高、开发成本巨大等问题,一直将漂浮式风电禁锢在“试点应用”的初级阶段,商业化进程步履维艰。
“基因优化”与“一体化设计”,破解产业化核心难题
此次吊装的GWH252-16-F机组,之所以被寄予开启产业化序幕的厚望,在于它并非从零开始,而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它基于已实现商业化、批量化应用的GWH252-16MW平台进行升级开发,核心部件高效复用,从源头上降低了设计、制造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同时,研发团队为其注入了更强大的“基因”。通过超过10000个载荷评估工况的精细化仿真设计,显著提升了机组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成本,是漂浮式风电商业化的最大“拦路虎”。据统计,2024年前全球漂浮式风电项目的单位千瓦造价高达固定式海上风电的近3倍。为打通这一经济性堵点,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等产业链伙伴联合攻关,创新性地实现了 “风机-浮体-系泊”的一体化设计与协同控制。这一系统级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了设计冗余,成功攻克了浮式机组的载荷控制难题,为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化应用探索了可行路径。

“智”勇双全,具备超强“生存能力”
为了应对深远海严苛的挑战,这台机组被赋予了卓越的“生存能力”。它采用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可对机组姿态进行高精度监控,实现智能预警和前置性运维,防患于未然。针对海上电网的脆弱性,机组还具备“黑启动”功能,即使在电网故障脱离的情况下,也能依靠自备发电机保持运转,展现了极强的电网适应性。
其设计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并在-20℃的极端低温下稳定运行,不仅适用于我国东南沿海,也为未来进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及欧美海域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这台机组已整装待发,即将拖航至广东阳江的预定机位,正式投入运行。它的“启航”,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展示,更是一次面向商业化未来的勇敢探索。它能否成功降低度电成本,为中国乃至全球深远海风电蹚出一条可复制的产业化之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掌上风电编后语:GWH252-16-F的成功吊装,是中国风电行业向深蓝挺进的一声嘹亮号角。它超越了简单的“最大”纪录之争,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一体化设计”等系统性创新对经济性瓶颈的直面与破解。这告诉我们,深远海风电的产业化,绝非单机容量的竞赛,而是贯穿设计、制造、运维全链条的价值革新。前路依然漫长,但这次成功的实践无疑为行业注入了强劲信心。当风机如舰队般驶向远海,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清洁电力,更是能源独立的基石和向海图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