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延续在甘肃、内蒙古开发风电“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风格,开发企业恐怕就要消化不良了,在鱼米之乡的安徽,唯有细烹小鲜、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吸收。
比“零的突破”更为有意义的是,它证明了中国广大的低风速地区已具备开发价值。
这里曾被风电开发者视为鸡肋,这里甚至被定论为风电禁地,从2007年开始,安徽一家能源公司在这里测风长达两年之久,最终草草收兵。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安徽乃至中国首个大型低风速风电场却在安徽省来安县建成。
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发电2.5亿度的龙源电力来安风电场同时给了国家能源局一剂强心针。此前,风电在“三北”地区的空间所剩无几,国家能源局意欲鼓励开发中国内陆风电,但由于没有成规模的成功先例而犹豫不定。
“低风速到底有多大的开发价值,有没有风力发电机真正适合低风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的官员曾向记者询问。安徽来安风电场预期的年利润多少打消了些主管单位的顾虑,竞争者华能集团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钦佩。
早在2011年5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就曾表示,在目前大基地风电建设之外,未来国家将支持在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发展低风速风电场,并已被纳入“十二五”风电发展规划,预计开发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一时间,安徽、湖南、湖北、云南等风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成为风电开发企业的新战场。
为什么是低风速?
在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看来,占全国风资源68%份额的广大内陆地区必须拿下,2009年12月龙源电力上市时,他曾向投资者许下风电装机年增长200万千瓦的诺言。而“三北”地区严重限电和风资源瓜分殆尽的现状,使得龙源电力寄希望于在内陆杀出一条血路。
而事实上,低风速内陆地区也存在开发的合理性。
与“三北”地区开发模式不同的地方还有风机排列。在风资源好的地方,风机即使排列的紧密一些也没有大碍,但在风小的内陆地区,风机间小小扰流导致的电量损失却是举足轻重。龙源电力的目标是把扰流影响降低到零。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还是风机本身,这也是国家能源局主管司局长久以来的担心,虽然多家企业宣称自己研发出了适合低风速的设备,但这种宣传是否符合实际,谁心里也没底。
经过调研,龙源电力认为现有风机仍有不小的改进空间,保伟中找来供货商远景能源和国电联合动力的工程师商量对策。为了尽可能大的捕捉风能,叶片从87米增加到了93米,但随后龙源电力发现,增长叶片并没有使发电量有明显提高,原来,与叶片一起改进的还必须包括核心的控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的工作,使来安风电场的发电量提高了8%。“不过这有一个前提,”龙源电力安徽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王健告诉记者:“企业必须对风机有深刻理解,自己有能力设计风机,那些买图纸生产出来的风机企业,不知道如何改进。”
此外,龙源电力在风机上加装扰流板、温控器等零部件,可以提高将近3%的发电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宝贵的电量,龙源电力制定了独特的运营办法,如严密监控风机的任何微小故障、停机检修时间等,不放弃哪怕是百分之零点一的改进方式。
在保伟中看来,这些改进方式完全可以应用到高风速地区,如果每台风机发电量的小幅提升乘以风机总数,那将是庞大的发电量。
2011年5月10日,龙源安徽公司25万千瓦低风速风电场竣工投产,实现了安徽省风电零的突破,比“零的突破“更为有意义的则是,它证明了中国广大的低风速地区已具备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