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速中的大智慧
不过,在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安徽等内陆地区,开发企业也会碰到一些特有的困难。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搬了条板凳横在道路中央,挡住了通往山顶的汽车,龙源电力的施工曾一度难以得到部分百姓的理解,甚至还有一位老人投诉,风电施工搬走了他多年放牛时歇脚的大石头。安徽龙源公司的领导迅速派出两名员工又把这块石头搬回了原来的地方。在朱元璋故乡、小岗村改革试点的凤阳县,龙源电力面临与当地居民的沟通难题。
而一旦遇上矿产、经济作物、、旅游区、军队用地等,成片的风电场地则会被人为肢解,达不到一定规模,低风速风电场肯定达不到盈利水平。正因如此,风资源较好的萧县和苏中很难建设成规模的风电场。
王健告诉记者:“内陆地区开发风电在沟通协调方面往往需要大智慧。”
看到龙源开发低风速的案例,大唐、华能等尾随而至,有限的风资源像“三北”地区那样瓜分殆尽。
而龙源也加紧步伐,制定了以安徽来安为中心,分头出击的策略,马不停蹄地对滁州地区的明光、凤阳、定远、南樵、全椒以及邻近的巢湖、含山等地,进行了地毯式风资源普查工作,并迅速签订了开发协议,储备风资源已达300万千瓦。
中国风电设备企业的数量和产能的急剧扩张,导致了行业内的价格战,风力发电机价格从2007年的6000元/千瓦腰斩到2010年的3000多元/千瓦,风电开发企业的工程造价随之迅速下滑,之前无法盈利的低风速地区逐渐有利可图。
三北地区严重的限电措施,导致2011年中国风力发电损失100亿度、50亿元,而内陆省份消纳能力强、电网架构完善,目前基本不存在限电现象,加上全国最高的0.61元/度的上网电价,内陆发展风电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风机设备厂商从买图纸阶段逐步过渡到尝试创新,有实力的厂商研发出了初步适合中国内陆地区的低风速风机。
风电行业的悄然变化,使得开发企业终于有勇气迈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脚。
迈出来安之“脚”
起先,拿着最先在这里测风的那家公司掌握的风资源数据,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也不无顾虑,夏季基本无风、年平均风速只有5米/秒,风况还不如临近省份的江苏内陆,难怪他们“望风兴叹”。
然而,当看到他们所用的测风塔高度只有10米-20米时,谢长军又重拾了几近破灭的希望,他马上下达指令,重新测量安徽来安县的风资源。
测风塔随即升高了五六倍,一年下来,龙源电力发现,来安县的年平均风速可达到6米/秒,在丘陵顶部、树木少处、水面上部,风资源状况更好,在此建设风电场应该可以盈利。
2010年3月12日,当其他风电开发公司还对低风速犹豫不决时,龙源电力从辽宁公司和江苏公司抽调人马,火速组建了安徽公司,在当时还处于风电处女地的安徽落下了“来安之子”。
从没这么精细过
如果还延续在甘肃、内蒙古开发风电“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风格,开发企业恐怕就要消化不良了,在鱼米之乡的安徽,唯有细烹小鲜、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吸收。
龙源电力发现,在地形复杂、植被丛生的来安县,风机点位上几米的差别等同于盈利与亏损之间的差别。龙源电力安徽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保伟中告诉记者:“如果安装不精确,电量往往可以相差一倍,地形、地貌的影响非常大,最理想的地形是丘陵的下方有一片水面。”
影响风机点位的还有庄稼、矿产资源、树木等因素,如果与当地居民难以协调,再好的点位也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