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军透露,2011年,限电造成了龙源电力约50亿元损失,总限电量超过了发电量的10%,最严重的内蒙古东部地区达到30%,黑龙江和吉林也达到了20%。
不过对未来,谢长军仍很乐观:“电网这两年加快了外送通道的建设。我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风电发展会上一个很高的台阶。”
即使遭受了不小的损失,龙源仍然是业内效益较好的企业。对此,谢长军透露,一大关键是选择高质量风机。“我买风机很苛刻,一定要看可靠性,有很多企业的风机我们都不敢用。”
确实,中国风机制造的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烧毁、倒塔等事故近一两年频发。
谢长军指出,质量难以保证的最大根源是中国风电风机制造业发展太快,“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制造业野心太大,刚刚做好1500千瓦,回头就想3000千瓦,样机还没运行几天,又想搞3兆瓦、6兆瓦的,应该控制一下速度,保持质量”。
谢长军强调,风机不是越大越好,要可靠、可行。欧洲发展大风机也经历了很多年,我国不应发展过快,避免“大跃进”。
从最早的进口风机,到现在出口风机,谢长军经历了我国风电发展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他认为:“现在确实有点投资过热,我呼吁风机制造业该停一停了,预计未来几年风机制造会经历较大的兼并整合。”
此外,严重的地方保护也让谢长军感慨:去很多地方建厂,被要求使用当地生产的风机,但对方实际并不具备风机的制造能力。
“这对中国的风机制造没有好处,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我也得罪了不少"县太爷"们,但有时候也得屈服。”谢长军无奈。
谢长军建议,风电行业需要三大转变:一是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二是从追求容量向追求电量转变;三是从大规模集中开发向大规模和分散式相结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