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融资、审批、风电场自然环境调整、海上风电项目的规划管理、风机设备选型、海上建设期项目管理,以及海底电网供电规划(并网)。每一个方面都和陆上风电不同,每一个方面也都要复杂得多。
以审批为例,德国陆上风电项目只需通过当地政府即可;海上风电项目则分为“专有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和“12海里区”。前者需经德国联邦海洋和水道测量局(the Federal Maritime and Hydrographic Agency)审批,后者则由相应的四个州负责。
为了保护海岸线和近海潮汐,以及不影响进港航道,德国联邦海洋和水道测量局要求海上风电场建在远离陆地的地方。德国的公众也不愿意看到海上风机出现在近海的自然景观里,认为是一种破坏。妥协的结果是,Alpha Ventus选址在了北海离岸45公里远的地方,水深达30米。
根据德国海上风电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其他申请的项目也多在离岸30公里之外,水深在20米至35米之间。而英国、丹麦等国家的海上风电场离岸要近得多,那里的公众也不介意大型风机出现在视线里。
离岸远意味着运输距离长,气候条件差,维修成本高,海床基础和风机的水下基础也必须做得更大更深,因此,德国的海上风电项目比其他欧洲国家复杂和困难得多。欧盟有立法规定,水下施工噪音在700米外处测量,不能超过160分贝,以保护海洋生物。
高风险意味着高成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的投资额至少在10亿欧元以上,其中仅一个风电的水下基础就耗资500万欧元左右。但这也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机会所在。
如何打开一扇门
今年8月,美国私募投资基金黑石(Blackstone)宣布,计划投资总计25亿欧元在德国已获批准的两个在建海上风电项目上。其中12亿欧元将投在北海一个名为“Meerwind”(海风)的项目上,该项目将安装80台风机,计划在2013年完成;另一个投资项目将安装64台风机,计划于2016年完成。黑石是第一个投资德国海上风电的私募基金。英国《金融时报》援引黑石管理高层的话说,黑石还有意购买一个德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许可证。
黑石锁定投资的“Meerwind”同时获得了四家德国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担保。这也是保险机构第一次为海上风电项目担保。四家保险公司之一的德国安联保险公司气候解决方案(Allianz Climate Change Solutions Gmbh)首席执行官桑德修威尔(Armin Sandhoevel)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保险公司介入的前提是“可保险性”(insurability)。从海上风电项目来说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法规风险,二是技术风险,前者更重要。他认为,德国政府的政治支持足够,补贴政策调整后增强了投资的吸引力。而技术风险经过几个已经并网运营的项目来看也被证明是可控的,虽然“仍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和运营风险”。
桑德修威尔指出,对中国企业来说,作为投资者进入海上风电市场或许是一条捷径。方式则有两种,一种是纯财务投资,另一种是通过收购一家本土风机设备制造商。
国际风电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之一丹麦Make Consulting合伙人斯汀·尼尔森(Steen Broust Nielsen)在接受财新记者邮件采访时亦表示,财务投资是目前市场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可以起到敲门砖的作用,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获得市场经验、实际知识,以及建立业务记录,“虽然将长远国际业务发展建立在财务投资上,并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战略,但这可以为中国制造商打开一扇门。”
一个多月前,挪威的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便宣布,鉴于有可能获得融资机会,他们或许会选择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华锐风电(.SH)在爱尔兰参与的陆上风电项目采用的也是这一方式。
今年7月,华锐风电宣布,将参与爱尔兰一个总计1000兆瓦的风电项目的建设,由国开行提供部分信贷支持。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15亿欧元,为华锐第一个海外项目。但两个月后,华锐身陷一场知识产权官司。华锐昔日的合作伙伴美国超导公司指控,华锐员工窃取其商业机密,非法获取并使用其一些风力发电机软件代码,要求索赔4亿美元。
10月10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已向北京仲裁委员会请求驳回美国超导的全部仲裁请求,并提出反请求索赔违约经济损失近8亿元人民币。华锐风电后将索赔金额提高到10亿元。
华锐风电与美国超导各执一词,官司仍在胶着中。虽然官司尚未有定论,但对华锐在海外的声誉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消息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在华锐官司解决之前,海外项目开发商无法继续和其展开合作。
知识产权是中国公司的软肋,也是最容易引发跨国诉讼的一个敏感领域。德国公司Enercon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也不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风机设备制造商。德国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这是因为该公司的创始人阿罗尔斯·沃本(Aloys Wobben)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在意,不信任中国公司。
风机水下机会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德国海上风电项目表示有意向中国企业融资。尼尔森也表示,他怀疑中国企业能否实质性地进入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后者比陆上风电市场的进入壁垒还要高,风险和成本也更大。“除非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商收购市场现有的参与者,比如目前正在出售的BARD公司,或者更大的厂商。”
BARD的来历并不小,其创始人是前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安戈尔特·贝卡(Arngolt Bekker)。2003年,贝卡看中德国的海上风电市场,随身带了几百万欧元作为种子资金来到德国,BARD工程公司由此诞生。据知情人士透露,贝卡之所以能打入准入限制严格的德国市场,是借助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私人关系。BARD在“专有经济区” 申请到以其名字命名的一块大面积风电场——“BARD Offshore 1”,计划安装80台风机,总发电装机容量400兆瓦。
贝卡的个人野心不止于此,他不信任别的供应商,决定一切都由BARD来生产,从整机制造到运输安装船只,到风机的水下基础。战线拉得过长的BARD很快陷入财务困境,提供融资安排的银行成为新的股东,决定将BARD的十几个分公司整体出售。
11月初,韩国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Daewoo Shipbuilding & Marine Engineering Co.)向《华尔街日报》表示,有意竞购BARD资产,但尚未决定是只购买部分股权还是整个公司。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国电联合动力对BARD6兆瓦风机机组的技术非常有兴趣,已经多次前往德国。不过,德国业内人士对BARD分拆出售给中国公司的可能性并不看好。
天泰海洋(Tiantai Offshore)工程执行董事赵航宇对中国企业的机会另有看法。赵造船工程师出身,在德国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了20多年,后延伸到海洋工程及海上风电领域,曾经担任过德国劳氏船级社GL驻中国代表,主持建立了德劳GL风电认证体系在中国的运营系统。他现在回到德国,作为资深船舶及海上风电专家,为中德双方海上风电领域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赵航宇认为,欧洲这一轮大规模海上风电建设,风机制造这一块,中国企业机会很小。
欧洲公司作为先驱者,几十年来已经建立起了非常完备的研发、质量保证体系,中国风机制造企业的价格优势在德国这样的市场并不很重要,特别是海上风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才是重中之重。但是,海上风机基础,即风机水下部分,以及风机塔筒,主要是大型钢结构,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一个商业机会。
赵航宇预计,从2014年建设高峰开始,到2025年第一批建设完成,每年仅德国就将需要桩机基础600台,而目前德国本土每年供应差不多100来台,能做的只有少数几家,其中一家还属于BARD控股。
“他们现在都在想办法找出路,质量、价格、交货期保证,比来比去,还是找到中国,大连重工、南通熔盛等诸多国内企业都有实力做。”赵航宇介绍说,已经有国内企业开始行动了。就在财新记者参观不来梅港的那天晚上,赵航宇送完记者,又要开车去机场接国内江苏来的一个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