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风能资源不确定性影响,风电规模化发展在并网运行方面遇到困难。”史立山分析说,这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经济性的问题,此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认知水平、管理体制、企业利益和地方利益等等。
史立山指出,促进风电规模化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风电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电力系统的重构,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他说,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在很多方面还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电力管理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电力虽然实现了厂网分开,但电力系统运行仍以计划手段为主,地方一些部门仍对电厂的发电安排计划,输电、配电还没有分开,特别是电网与调度一体化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中国风电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尚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史立山指出,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包括配额制度和交易制度,强化行业管理。在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思路,集体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分散式风能的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上风电的实验示范,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做法,推进中国风电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改革和创新推进风电转型
来自业界的众多专家认为,中国要从风电大国走向风电强国,关键是要从发展速度转向提升质量,从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
如何推动中国风电由大变强的转型?史立山认为,一要加大改革力度,二要坚持技术创新。一方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电力体制的改革,创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电力市场环境,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这对促进风电的发展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解决中国风电产业由大变强的基础,近年来虽然中国风电技术发展很快,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快速增加,电网友好性能不断改善,但仍需继续努力,来不断提高风电设备的技术水平。
郑方能透露说,在我国能源科技发展战略中,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一直是重要的技术方向,风电技术更是重要研究内容。科技部已将风电列入重点专项,通过科技创新,为实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1.5亿千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拉动装备制造,材料、信息、电子等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
据贺德馨介绍,目前我国风电装备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在大机组研发、海上和陆上风机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风机先进传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风机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以及适用于低风速、高原、低温地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和分布式中小型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等很多方面迈出重大步伐。
“尽管今年以来国家实施的紧缩政策与风电行业调整重合在一块,使得风电业外部压力加大,但从长远来看,风电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说,“中国风电产业要由大变强,未来发展的关键是要打质量牌,诚信和质量是保证中国风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明阳风电首席运营官郝义国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未来每一家企业如果要想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是要看谁的质量可靠性有保证,谁的服务响应能够快速。这两点应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支撑点。
“如果说‘十一五’是中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五年,那么‘十二五’将是中国风电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黎翔说,“加快推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我们有理由对风电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为清洁能源,风能是未来几十年人类解决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向。由此而言中国的风电产业的未来光辉灿烂,我们充满信心。”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说,“我认为,‘十二五’中国风电将在调整中转型,通过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引导风电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