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二五”,国家能源局公开表示,跻身世界第一风电大国的中国开始从控制风电发展的“节奏”入手,实施风电行业从“速度”向“质量”的转型。这一表态意味着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的升级,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的在竞争倒下便难以避免。
“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史立山告诉记者,一方面,它使风电开发成本大大降低,而这正是近年来中国风电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使风电装备制造业自身加速洗牌,并由此诞生了华锐、金风等位居全球前列的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巨头。
风电巨头利润整体下滑
虽然风电制造业巨头更具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但在激烈的价格战中也“很受伤”。
来自上市公司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商利润普遍下滑。其中华锐风电、金风科技、湘电股份等风电企业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48.3%、45.0%和43%;风电配件商泰胜风能的净利润则下降了61.5%。
中金公司的报告认为,金风科技中报的单价、成本、毛利率变化“主要反映了过去一年风机价格战带来的影响”。分析称,过去一年金风科技虽然加大成本控制,单位千瓦同比下降了12%,但销售价格却下降更多,今年上半年风机收入46.8亿元,销量1.25GW,平均售价约3750元/千瓦,同比下降18%。
湘电股份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作为业绩下滑的一个重要理由。而泰胜风能则把“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列为业绩缩减首要原因。
甚至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也明显感受到价格战带来的压力。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在谈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原因时说,“2011年上半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减少,毛利率也有所下滑。”
“无序的价格战所带来的不只是风电装备行业利润的整体下滑,最终可能会伤及整个风电产业,因为投资商的收益是要依靠20-25年才能收回,其中由于设备质量造成的大修理费、耗材及维护费用占到总投资的40-70%,这在招投标时往往只注重价格而忽略了质量带来的高额维护费用。”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说,因为利润下降迫使制造商不断压缩成本,当有效成本已无法精简的时候,一些制造商为了生存会铤而走险,偷工减料,致使产品质量下降,近年来风电场发生的多起恶性质量事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武钢的观点得到风电开发商的认同。“由设备质量引起的运行故障等问题成为开发商投资收益的最大威胁。”龙源电力集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杨校生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风电开发商必须由过去的“一味追求每千瓦造价”转变为“更加重视产品质量”。
电装备业在竞争中转型升级
“市场竞争有其自身规律,价格战不可能是市场常态。”史立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华锐、金风等为代表的中国风电装备业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悄然转型——由过去的‘拼价格’转向‘比质量’。”
金风科技战略部总监周彤坦言,价格超常下降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滑坡,是让所有风电制造企业都非常纠结的事情。她说,加强精细化管理,追求产品质量,已成为风电装备业竞争的重点,而这将带动中国风电产业的全面升级。
据了解,风电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技术变化和更新很快,因此制造商常常在5-6年前,就已经开始投巨额资金开发下一代的产品了,由于风机全天候的运营环境,因此对零部件的质量要求非常高,质量管理成本投入大,同时还要保持持续的改进和风险的防范,因此制造企业的隐性成本非常的高。
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提出了“风电长跑”的概念。他说:“风电是一个长跑项目。它的投资回报期长达20年到25年,所以金风的理念是要创造高质量、高效率和少维护的风机,尽管价格可能会略高一些,但在机舱里,从设计上就尽量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和避免高,来减少维护。正是由于这种务实的设计理念,使金风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2011年全球企业技术创新50强的大奖。”
据武钢介绍,正是由于近年来始终“以质量和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并建立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20年至25年)的质量保障体系”,金风科技于今年9月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2009-2010年度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
曾以成本和规模优势快速成长为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近年来也开始高度重视风机的质量问题。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说,“我们要用技术、服务,特别是质量和成本的竞争优势来引领中国风电装备业的发展。”
华锐风电董事长、总裁韩俊良则明确表示,华锐风电在注重产品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的同时,将更加注重提升风机质量,以稳健步伐实现“世界第一”的目标。
史立山认为,以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风机制造巨头为代表的中国风电装备业的悄然转型意义重大。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风电开发大国,而且也是世界第一风电装备制造大国,随着风电巨头“走出去”步伐有加快,将对中国乃至全球风电产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