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型化外,海上风电对整机性能的要求也远远高于陆上,主要是因为海上风电维修成本很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对此曾表示,海上风机出一次故障,拖船费用加上装卸成本几乎可以侵蚀掉这台风机未来的发电利润。
而风机质量及性能,则需要在机组投入运营后等待时间检验。长久下来将产生的趋势是,海上风电的风电场主们对设备商的品牌依赖度更高,越先进入的公司,越能凭借整机运行的稳定性获得青睐。
零部件方面,虽然大致构成与陆上风电没有太大差别,但个中林林总总的新要求之多,令人咋舌。防海水腐蚀性,这是海上所有零部件都需要必备的性能;此外,不同部件还有不同的要求。
先进入者享受高毛利率
总体来说,由于参与者不多,设备商在海上风电可享受明显优于陆上风电的毛利率。华锐风电、泰胜风能方面均向记者表示,当下各自在运营的海上项目,其毛利率都高于陆上项目。
至于毛利率能达到多少,华锐风电副总经理陶刚表示,目前,公司海上风机数量很少,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因此还没有这方面的准确数字,但肯定会比陆上高。而泰胜风能证券事务代表陈杰也称,规模太小,情况还不稳定。不过,在日本,该公司与Vestas合作的项目,利润水平相当可观。
去年海上风电首轮特许权招标,并未像陆上风电那样对外披露中标价格。不过,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告诉记者,目前2.5MW和3MW海上风机的单价,大概在4500元/KW左右,而陆上价格已跌至近3000元/KW;且单机容量越大,价格会越高。“降价确实是未来的趋势,但先进入者肯定能充分享受到高毛利率。”李胜茂说。
陆上风电价格竞争激烈。去年金风科技在张家口、哈密招标中,报出3750元/KW的历史最低价,不仅打破二三线厂商的成本线,连同为第一梯队的东方电气,也铩羽而归。而这般惨烈的价格战,李胜茂认为难以在海上出现。他对记者表示,海上专用的大型风机,国内能做的厂商很少,目前属于卖方市场,整机企业对风电场运营商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再加上海上风机本来成本就高,降价空间较小,在行业发展早期很难出现价格战。
/产业动向/
产业链受益海上风电带动三块全新市场
尽管设备构成与陆上风电类似,但海上风电将会带动一些全新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除传统零部件之外,必备的防腐蚀涂料、专用安装船和海底电缆将成为率先启动的市场。
现阶段很少有上市公司涉猎以上环节,不过,业内研究员提醒投资者可积极关注这方面的行业动向,做好充分准备,率先加入海上风电这块蛋糕的“分食”之列。
专用安装船紧缺
对于风电行业,市场多专注于设备商环节,很少涉及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但随着行业发展进入海上,后两个环节的份量将更加凸显。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黎翔就指出,在陆上,风电场建设与风电机组的投资比例大致是3:7;而在海上,设备支出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到50%,剩余部分则投入到安装、建设、运营以及维护环节上。
而这当中,海上风电专用安装船必不可缺。海上风电机组规模大、重量高,运输、吊装都需要专用设备;且海上施工环境复杂,出现故障后风浪过大,维修人员甚至无法靠近,因此需要专用的安装和维护设备。
但是,目前海上专用安装船在国内还基本是个空白领域。记者了解到,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在安装华锐风电3MW机组时,特地花费3亿元从国外订制了一艘专用安装船。
不过,已经有企业注意到了这块市场。中船重工旗下在重庆的海装风电设备公司,已投资进入海上风电安装船的研发;江苏蛟龙重工则与美国公司共同研发建造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此外,来自江苏南通市政府网站上的信息显示,本月中旬,世界首个7000吨的海上风机一步式安装船在启东开工,建成后可运输、安装5MW以上的海上风机整机,可在浪高5米、12级风况下作业,计划将于明年7月交付使用。
海缆迎来新市场
而对于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在6月30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金风科技总工程师崔新维给出了更详细的数据:“陆上风机成本占64%,基础占16%,电网连接占11%,其他为9%;在海上,风机成本约为45%,基础占25%,电网连接占21%,安装占7%,其他为2%。”
崔新维表示,不考虑运营期间维护费用以及可能的发电量损失,同等容量下,海上风电的建设成本要比陆地高出四成以上。高出部分除了安装船的费用,主要就是铺设海底电缆和建设海上变电站。
与陆上不同,海上机组所发电力不是走架设在空中的电网,而是通过铺设于海底的电缆传回岸上。记者从中天科技(600522,收盘价23.45元)董秘杨栋云处了解到,海底电缆技术含量比陆地所用电缆高很多,除了必备的抗海水腐蚀性之外,还要求能承受足够水压。公司虽然早有海缆产品,但应用尚局限于通信领域,现阶段市场份额较小,且国产厂商能做的不多。
从招投标结果看,海底电缆大部分市场份额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不过,国产厂商也已经开始注意这块新兴市场,除中天科技外,另一家同处海上风电发展前沿的亨通光电(600487,收盘价27.37元),也已开始投建海底电缆生产线。
/重点公司/
整机
华锐、金风遥遥领先
国产整机厂商,目前在海上风电的进展中可分成三个梯队。
已在去年首轮海上特许权招标中拿到份额的是第一梯队,包括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上海电气;已经有海上风电样机下线的为第二梯队,代表为
湘电股份(600416,收盘价13.12元);第三梯队则是才启动前期研发工作的长征电气(600112,收盘价22.86元)和华仪电气(600290,收盘价14.56元)。
其中,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两家老牌巨头的话语权最强。去年首轮1000MW项目招标中,华锐风电拿下60%的份额,金风科技得到20%。虽然今年竞标者将较去年增多,但两家公司信心不低,金风科技方面已定下份额与去年持平的最低目标。
国内海上风电领域,以华锐风电进展最快,首个海上示范风场——上海东海大桥项目,就由公司供应全部3MW风机,其研制的国内首台6MW海上机组样机也在上月下线。华锐风电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未执行订单中有130台3MW机组;已中标未签约项目中,3MW机组数量达到1870台,另外还有5MW机组189台,6MW机组8台。
除了国内市场,华锐风电也在国外拿到海上风电订单。公司在4月份同希腊PPC电力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一个海上风场。
金风科技方面,在江苏大丰的海上风电产业化基地已正式投产,2.5MW海陆两用机组已在新疆、江苏等地实现并网发电,6MW海上专用机组的开发工作也已启动;今年将完成2.5MW机组的批量生产,以及6MW样机的整体设计。公司总工程师崔维新表示,6MW样机将在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2014年量产,同时公司还会着手进行10MW海上风机的预研。
截至2010年末,公司在手订单中已有18台2.5MW机组,1台3MW机组;已中标但未签合同订单中有579台2.5MW机组,2台3MW机组。
叶片及塔架
中材科技等进度居前
其他零部件环节,上市公司中以叶片和塔架两个环节有明显进展。
中材科技(002080,收盘价15.09元)旗下子公司中材叶片,在去年3月份宣布投资2.2亿元,在北京八达岭生产基地建设3MW叶片产业化项目;此后又投资2.3亿元,在酒泉投建3MW叶片生产线,两个项目总计年产能达到500套。
以上两个项目均在去年5月开工建设,不过目前尚未获得规模订单。这类新产品是配套下游客户3MW机型,主要目标客户就是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两大整机厂。
塔架是目前进入者相对较多的环节,上市公司中已有天顺风能 (002531,收盘价19.81元)、泰胜风能(300129,收盘价14.27元)和大金重工(002487,收盘价26.41元)三家投入资金。目前进度和产品质量以泰胜风能领先,公司去年7月为上海电气供应了国内首台3.6MW海上风机的塔架,11月则与华锐风电签署了6MW大容量样机塔架供应合同,公司还被邀请参与制定我国海上风电机组设计要求的国家标准。
泰胜风能有1.5亿元募集资金投向3MW~10MW海上风能装备制造项目,公司证券事务代表陈杰表示,该项目将在今年年底投产。
天顺风能方面,IPO募投项目中包含3MW及以上的海上风电塔架建设项目,以及2.5MW以上风电塔架技改项目;大金重工有5.13亿元募投资金投向“年加工6万吨重型装备钢结构制造项目”,其中包括2万吨海上风电塔架产能。以上项目实施地都在海上风电规划地区附近,但就记者从两家公司了解到的情况,项目都还处于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