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的风云变幻,我国风电产业已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国电科环集团副总经理、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联合动力)总经理张滨泉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受北方地区弃风限电影响,风电开发商业挥师南下;另一方面,在产能过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风电制造商顺利通过南方低风速、高海拔和东部沿海滩涂风电市场考验,装备业也开始深度洗牌。
限电弃风逼风电开发商东进南征
据了解,作为最成熟的绿色可再生能源,风电在我国的发展目前走过两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被业内称为“集中式”、“基地式”发展阶段,发展的重心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这些地区因风能资源极其丰富,一时间成为风电开发商竞相追逐的热土。同时,按照当时国家能源局提出的“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规划和布局,在河北、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等省区,浮现出一批百万千瓦级甚至千万千瓦级的“风电三峡”。
“然而,三北地区原本就是能源富集区,电力外出通道不畅,风电场建设与电网建设速度不匹配,弃风限电问题凸显。”联合动力营销支持中心的王大鹏告诉记者。
来自风能协会数据表明,弃风限电早在2009+年就开始显现,2011年全国风电限电超过100亿度。国家能源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风电以北方地区为主弃风限电超过200亿度,比2011年增加近一倍,而由此导致风电场运行经济性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严峻的市场形势逼迫风电开发商不得不另辟蹊径。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大批风电开发企业悄然南下,由原来的北方资源富集区转向南方电力市场消纳区。中国风电开发由此步入第二阶段——由“集中式”转向“分散式”、由“重资源”转向“重市场”、由“三北”地区转向南方省区。
“国电电力率先行动,早在2009年便成立了云南新能源公司,开始开发南方风电市场。”国电电力云南新能源公司安全生产部主任杨正雄介绍说,“截至目前,整个国电集团在南方已建成投产6个风电场,其中,国电集团云南公司2个、国电电力云南公司2个、国电龙源2个。”
据了解,与三北地区风资源相比,南方风电场大多位于低风速、高海拔地区,风电开发效益如何?“云南风电场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在云南富民县大风丫口风电场,杨正雄指着一台台正在转动的风机告诉记者,这是国电电力在南方开发并网的第一个风电场,总共22台单机功率1.5兆瓦风机,全部采用联合动力公司生产的U P-82高原型风机,年可利用小时数达3229小时,设备可利用率达到99.2%。
杨正雄说,很多人认为,云南是水电大省,会不会也像“三北”地区一样存在风电消纳问题。实际上,云南的气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风水互补”电力格局,即每年7- 9月3个月是主汛期,水电丰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国电集团以外,近几年来进入云南风电市场的还有华能、大唐、华电、中电投、中广核、中电建中水顾问集团等多家央企电力集团。同时,在南下开发风电大潮中,除云南以外,广西、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南方省区甚至西藏,都成为风电开发商竞相争夺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