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显示: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放缓。规模以上工业风电增长8.2%,增速放缓2.2个百分点;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生产增速加快。

2025年3月份能源生产情况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增速加快。3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4亿吨,同比增长9.6%,增速比1—2月份加快1.9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421万吨。
1—3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12.0亿吨,同比增长8.1%。
原油生产由降转增。3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903万吨,同比增长3.5%,1—2月份为下降0.2%;日均产量61.4万吨。
1—3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5409万吨,同比增长1.1%。
原油加工同比增长。3月份,规上工业加工原油6306万吨,同比增长0.4%;日均加工203.4万吨。1—3月份,规上工业加工原油18225万吨,同比增长1.6%。
天然气生产稳定增长。3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2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0%,增速比1—2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日均产量7.3亿立方米。
1—3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66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3%。
二、电力生产情况
规上工业电力生产增速加快。3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7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增速比1—2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日均发电251.0亿千瓦时。1—3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2269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3%,扣除天数原因,日均发电量同比增长0.8%。
分品种看,3月份,规上工业火电降幅收窄,水电、核电增速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放缓。
其中,规上工业火电同比下降2.3%,降幅比1—2月份收窄3.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水电增长9.5%,增速加快5.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核电增长23.0%,增速加快15.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风电增长8.2%,增速放缓2.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8.9%,增速放缓18.5个百分点。
附注
1.指标解释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其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025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7%(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4%。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分三大门类看,3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制造业增长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
分经济类型看,3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股份制企业增长8.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5.2%;私营企业增长8.2%。
分行业看,3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0.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7.3%,纺织业增长5.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0.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7%,汽车制造业增长11.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9.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
分产品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623种产品中有405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3442万吨,同比增长8.3%;水泥15788万吨,增长2.5%;十种有色金属692万吨,增长3.7%;乙烯319万吨,增长6.1%;汽车304.5万辆,增长8.4%,其中新能源汽车129.8万辆,增长40.6%;发电量7780亿千瓦时,增长1.8%;原油加工量6306万吨,增长0.4%。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3.0%,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49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7%。
掌上风电编后语:2025年3月能源生产数据释放出复杂信号:传统能源领域增速回暖与新能源板块增速放缓并存,折射出能源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的加速增长,短期内为能源保供提供了稳定支撑,但也可能对新能源消纳空间形成挤占效应。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分别放缓2.2和18.5个百分点,暴露出新能源产业在电网接入、储能配套和市场机制上的深层次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火电降幅收窄与水电、核电增速加快形成鲜明对比,显示能源结构优化的区域性和品种性差异。在"双碳"目标的刚性约束下,如何平衡传统能源的兜底保障与新能源的提速发展,如何破解风光发电的波动性与电网稳定性的矛盾,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储能和柔性电网的卡脖子环节,已成为能源革命的关键命题。
尽管新能源增速放缓,但其长期成长性仍具韧性。以富源西风电项目为代表的智慧化转型案例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仍是突破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未来,推动能源革命需要更精准的政策设计——既要避免传统能源的过度回潮,也要防止新能源因短期波动而错失战略机遇。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通过机制创新释放新能源潜力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