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攻坚:0.1 毫米级精度定义行业新标杆
面对垂直度累计误差≤10毫米(严于行业标准4倍)和每环水平度误差≤ 1毫米的超高精度要求,三一重能创新应用两大核心技术:
智能起重机精准操控:三一重起SAC40000T(4000 吨全地面起重机)搭载 “臂架姿态智能识别 + 自适应双卷扬” 系统,实现了塔筒对接的微米级控制。在混凝土段安装过程中,累计耗时仅40小时,这一效率在行业内堪称典范。
全流程数字化预演: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极端天气和复杂地形,提前优化吊装方案。单叶片吊装平均用时18分钟,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了30%。这种数字化预演不仅提高了吊装的精确度,还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为风电项目的高效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极限挑战:百年一遇大风下的 “中国速度”
项目团队在平凉地区面临百年难遇的持续大风、高原复杂地形与超限部件运输等多重考验:
气象博弈:利用AI气象预测模型锁定每日3-5小时的黄金作业窗口,在极端风速下启用起重机自动锁定保护功能,确保了吊装作业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运输革新:定制化液压平板车翻越海拔1600米的山地,使大件运输安全性提升了50%。这种创新的运输方式克服了地形带来的难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应急体系:搭建多部门联动作战平台,实现了风机吊装与电网接入的同步推进,较原计划提前20天并网。这种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展现了 “中国速度” 和 “中国效率”。
全产业链自主:从 “技术共享” 到 “标准定义”
三一重能依托风机研发 - 混塔制造 - 吊装施工 - 智慧运维全链条自主优势,开创了三大行业范式:
成本优化:自研混塔使单位千瓦造价降低了15%,配合 “风光储一体化” 零碳产业园模式,将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至0.18元/千瓦时。这一成本优势,使风电在能源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生态赋能:项目年发电量可达2亿度,能够满足1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相当于再造9.3万公顷森林。这不仅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洁动力,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对标:技术参数通过德国TÜV认证,为东南亚、非洲等 “一带一路” 市场输出中国标准。这标志着中国风电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认可,为全球风电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行业纵深:中国风电企业转型的典范
该项目不仅是三一重能 “自研、自产、自建” 战略的成功实践,更标志着中国风电企业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商的转型。据《2025全球混塔技术白皮书》预测200米级混塔将成为陆上风电的主流。三一重能已启动下一代 200米+钢混塔研发,目标是支撑20MW级超大型机组的商业化应用。这一前瞻性布局,将引领中国风电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掌上风电编后语:
三一重能186米混塔风电机组的成功吊装,是中国风电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中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从技术攻坚到极限挑战,从全产业链自主到行业纵深发展,每一个环节都彰显出中国风电企业的实力和担当。这不仅为我国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风电将以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更强的力量,继续在全球舞台上书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