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指出,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做优做强清洁能源产业,促进“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研究探索利用金沙、银江水电站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金沙江水风光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全面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加快打造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
大力发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建立以绿氢为主、集中式供氢和分布式供氢相结合的低成本氢气供应体系,支持西区格里坪园区建设制氢产业集聚区,钒钛高新区建设氢能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集聚区。到2035年,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不低于0.1亿千瓦。
到2035年,城镇新建建筑100%满足绿色建筑要求,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不低于8%。
详情如下: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加快建设美丽攀枝花战略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钒钛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 加快建设美丽攀枝花战略规划(2024—203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25日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加快建设美丽攀枝花战略规划
(2024—2035年)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二○二四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4
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二)主要挑战
(三)面临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建设目标
(五)规划指标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山水相融的秀美空间
(二)建设阳光宜居的幸福家园
(三)发展绿色低碳的现代经济
(四)打造可感可及的优美环境
(五)保护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
(六)弘扬独具魅力的三线文化
(七)建设智慧高效的治理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三)严格监督考核
(四)开展试点示范
(五)强化公众参与
前 言
党的二十大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吹响了冲锋号。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视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实现新突破,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系列文件,明确美丽四川建设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主动扛起“上游担当”,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对美丽四川建设的工作要求,提出加快推进美丽攀枝花建设,高质量编制《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 加快建设美丽攀枝花战略规划(2024—2035年)》。本战略规划在深入分析美丽攀枝花建设现状与形势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定位、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是美丽攀枝花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编制相关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23年,规划期为2024—2035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禀赋为美丽攀枝花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同时,攀枝花也是闻名全国的“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是全国唯一全域入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地级市。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攀枝花属于无冬区,具有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具备的冬季避寒康养优势。作为全国同纬度地区独具南亚热带风光的城市,这里集凉爽的避暑气候、温暖的避寒气候、富氧的康养气候三者于一身,年均气温20.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座没有冬天的城市”,常年人体舒适度指数最舒适月数达到5个月,舒适以上月数为12个月。近年来,攀枝花先后入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国康养20强市、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
世界级钒钛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美丽攀枝花建设注入了澎湃动力。攀枝花是我国少有的矿产资源富集区,至2023年10月底,境内钒钛磁铁矿累计探明资源储量达86.7亿吨,被誉为“钒钛之都”,其中,钛资源保有储量约55512.94万吨,居世界第一位,钒资源保有储量约1408.5万吨,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位。攀枝花是世界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拥有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省级创新平台40余个,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居全省前列。钒钛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攀枝花就业和经济多元增长,推动了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快速发展的绿色低碳经济为美丽攀枝花建设激发了新鲜的创新活力。攀枝花丰富的水资源、光照资源和钒钛磁铁矿资源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已建成水电装机622万千瓦、集中式光伏21.9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14.52万千瓦、风电装机48.65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能源发电装机的91%,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91.9%。攀枝花抓住“双碳”政策机遇,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通过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和装备制造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已建成投运全国首个管道输氢母子加氢站和西南首条工业副产制氢生产线。此外,攀枝花的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得天独厚优势;绿色化工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钒钛高新区和格里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攀枝花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
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品质为美丽攀枝花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攀枝花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优良水平。2023年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为27~136,全年空气质量108天优、247天良、10天轻度污染,优良率97.3%。全市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建成区内无黑臭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稳定达标。2023年攀枝花市森林覆盖率62.4%,位居全省第4名。自201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成功创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1个、国家森林乡村7个、省级森林小镇5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7处、三星级以上森林人家59家。“林城相依”“花城相融”的金沙江畔城市森林景观显现成效。
城乡统筹的融合发展为美丽攀枝花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攀枝花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全域整治”行动,配套2亿元以奖代补资金,启动100个和美村庄样板村建设,带动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国率先以1万元为阶梯进行家庭收入摸底,创新性开展乡村、城区、城乡融合三类共富单元打造。2023年,攀枝花市已建成“零碳村庄”“幸福邻里”“共富农场”等20个共富基本单元和场景,初步形成“工会进村”“村集体+红色资源”等特色实践经验。2023年,全市城镇化率70.78%,居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9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76元,均居全省第二。
独特的三线文化为美丽攀枝花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历史底蕴。攀枝花是一座在三线建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依托三线建设历史遗存,建成了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该馆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金熊猫奖先进集体”“四川十大历史文化地标”“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基地”等6项殊荣或冠名,三线文化品牌凸显。此外,攀枝花国家、省、市、县(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不断完善。
(二)主要挑战。
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工业占比大,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8:55:36.2,大部分工业企业位于产业链上游和中游,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1128.78万吨,占比达87.0%。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低,煤炭消费仍占主导地位。经初步测算,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1298.17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8.7%,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公路运输占比大,2023年公路货运量1.21亿吨、占全市货运总量的75.1%,货运铁路仅有南北向的成昆铁路,水路尚未形成运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差距较大。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中小企业集群支撑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资源就地加工转化率不高、环境空间受限等问题,对攀枝花市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出严峻挑战。
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问题仍然突出。攀枝花市虽然资源能源丰富,但特殊的建设历史导致城市规划建设先天不足,环境问题“邻避效应”突出,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城区与工矿区犬牙交错,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环境诉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城市以钢铁、冶炼、重化工业为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未根本缓解。部分区域环境容量不足,受资源分布不均、发展布局不平衡影响,中心城区等部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对发展需求支撑不足,2023年攀枝花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3项指标浓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环境容量总体较大,但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小流域枯水期流量有限,水环境承载能力存在不足。工矿企业大多沿江分布,雅砻江、金沙江流域面临较大的环境风险压力。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短板。攀枝花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尽管攀枝花市的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短板,乡村污水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垃圾分类等工作需进一步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设施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难题破解有待攻坚,扬尘污染、餐饮油烟扰民、夜间施工噪声、违法建设、违规占道施工等问题市民投诉集中。尚未建立起全面覆盖城市管理业务工作的智能化系统,智慧场景应用不充分。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差距。面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要求,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有待健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落实还不够到位,环境执法、监控、监测等领域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基层执法力量存在不足,在监测设备与技术方面,现代化装备有待加强,技术水平有限;在人员配置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工作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管理体制方面,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须加强,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三)面临机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攀枝花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造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这将为美丽攀枝花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基础。
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红利叠加释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攀枝花“两区三地一粮仓一门户”的新定位,有利于攀枝花依托和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短板建设,为攀枝花经济转型、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美丽中国与美丽四川建设高位推动,将为美丽攀枝花建设提供重要发展契机。
全面绿色转型孕育新机遇。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路径,同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为美丽攀枝花建设提供新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环境支撑,实现山川河湖美、阳光宜居美、绿色低碳美、和谐共生美的幸福美丽攀枝花,奋力谱写“美丽四川”攀枝花建设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厚植城市绿色生态基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统筹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量质提升。
系统推进,协同增效。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综合施策,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等全要素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守护好攀枝花碧水蓝天净土。
各美其美,彰显特色。因地制宜,立足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特点,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美丽攀枝花建设新举措,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建设路径,推动创造可复制、可借鉴的美丽攀枝花建设经验。
全民行动,共建共享。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充分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美丽攀枝花建设热情,探索共建共治共富共享新路径、新机制、新载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