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买卖
黑龙江明令,多省潜行,气象系分羹新能源
一套基础气象资料5万元?一套风资源评估报告15万-20万元?每年全国风电防雷检测收入可达2300万元?
新能源开发中,手握大权的气象部门已不再是清水衙门,而地方政府的高度配合则更让气象部门底气十足。
清水衙门新“生意”
千万别以为,气象部门“只能预报下天气,有时还不准”,如今,这个再熟悉不过的部门已不再是清水衙门。
2012年8月1日,《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部诞生于中国边疆的地方条例,史无前例地规定风能、太阳能属国有,并据此要求任何企业在探测资源前,必须经过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同意。
此前,黑龙江省气象局在解释“条例”出台初衷时认为,此举是为加强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因为当下黑龙江省正处于新能源大发展阶段,气候资源探测比较混乱,此外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也在掌握具有战略意义的涉密气象资料。
“因为现在立的法(‘条例’),与国家法律没有抵触,我还是持支持态度。”近日,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做客一家电视台节目,回应“对黑龙江将风能太阳能收回国有这一问题怎么看”时表示,各省“也可以相互借鉴,但是要根据自己本省的实际需要”。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将探测风能、太阳能上升到行政审批层次的不只黑龙江省。目前,云南、安徽、江西早已暗中实行探测审批制,只是没有正式出台条例或文件。
消失的免费午餐
目前来看,这个层层加码的报价单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一家风电企业的前期部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气象局收费是伴随着中国风电[0.20 1.01%]的发展而发展的。“风电发展越快,收费价格越高。”
2003年,他们做风电前期工作之时,索取气象数据是免费的,或者象征性的。但2004、2005年,随着中国大力发展风电,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气象局开始正式收费,并且水涨船高。
以风电为例,在建设风电场的前期工作中,评估风资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开发企业需要参考当地气象站30年的测风数据。
企业坚持认为,这些基础的气象数据应免费提供,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张秀芝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提供给企业的数据是经过加工的,这其中耗费了人力,收取一定费用是为了弥补人力成本,况且企业是出于赚钱目的。”
不过,企业想不通的是,即便需要“收费”,气象资料的收费怎能千差万别。
根据发电企业提供的资料显示,内蒙古、甘肃收取5000-8000元不等,贵州的价格翻了番,达到1万至2万,江苏则达到3万,而山西、河北这样经济不算发达的省份起步价就标出4万至5万。“不过,如果与地方政府领导关系过硬,极个别项目也可以不收费。”发电企业透露。
一位发电企业负责人说,风电场一般建于远离城市的高山或空旷地,而气象站提供的数据大多采集于城市或周边低洼处,再加上城市建筑物的影响,其实对风电开发的参考价值并不大。
“基本的气象资料应该向全民公开,免费索取,即使开发企业单独委托气象局做精细化测量,也应由国家统一规范收费标准。”王凤春说。
风资源报告价格飙升
事实上,同样是气象数据,气象局和地方政府却能屡屡翻出新花样。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吉林、浙江、湖北、江西、安徽、云南等省已发展到气象局不直接提供气象数据,而是要求风电、太阳能项目的前期工作,必须单独委托省气象中心或当地设计院编制“风资源评估报告”。
这意味着,气象局完成了从“提供数据”到“提供报告”的转型,费用随之上涨,一般在15万-20万元左右,目前最高可达到30万元。
为了能够让风电开发企业定制报告,地方发改委也从中配合——部分地方发改委将“风资源评价报告”作为项目审批“路条”的支持性文件,并明确要求由气象局组织审查,“在此过程中,报告的审查还要再收一道费”。
地方发改委的介入还不只为气象局拉来了买卖,风电开发企业的可研报告,也被要求委托给当地的设计院来做,费用在50万元左右。
一位发电企业的研究所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测风工作完成后,他们基本就得知了风资源情况,如果风资源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就不可能再继续推进前期工作了,“况且拟建风电场在立塔测风前,我们就会对该区域进行研究,能不能开发,心里已经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结论了。”
“这些风资源评估报告与企业做的可研报告高度重合,根本没有必要。”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发电企业前期部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