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艘价值4.75亿美元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合同纠纷引发行业关注。新加坡海工巨头海庭(Seatrium)与马士基海上风电因合同终止问题正式进入仲裁程序,这场涉及高端海工装备的争议背后,折射出海上风电产业面临的政策风险与市场挑战。
10月9日,海庭收到马士基海上风电发出的合同终止通知,涉及一艘专门为Equinor美国海上风电项目Empire Wind 1建造的风电安装船(WTIV)。马士基方面表示,终止合同是由于"施工延误及相关建造问题"。然而,海庭在后续声明中透露,截至收到通知时,该船建造进度已达98.9%,接近完工。
海庭对终止通知表现出强硬态度。10月12日,该公司回函明确拒绝接受终止决定,指出马士基的行为"构成根本性违约",并保留追究对方责任的全部权利。10月20日,海庭更进一步,依据原合同通知马士基,坚持将在2026年1月30日前完成船舶交付。
这场拉锯战在10月21日迎来新进展。海庭公告确认已收到马士基发出的仲裁通知,双方争议将提交伦敦海事仲裁协会(LMAA)仲裁。值得注意的是,仲裁通知并未明确具体争议事项和索赔诉求,为这场纠纷增添悬念。
据了解,这艘陷入争议的安装船相关参数:船长145米,配备1900吨主起重机,可容纳100人,是专门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设计的高端装备。其原定部署的Empire Wind 1项目,因美国政策变动而面临不确定性,这也成为本次合同纠纷的重要起因。
海庭在公告中强调,正在积极准备法律应对,事件对公司财务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仲裁结果。这场涉及近5亿美元的合同纠纷,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利益,更反映出海上风电产业链在政策变动下面临的挑战。

掌上风电编后语:这起仲裁案暴露出海上风电产业的高度敏感性。一方面,高端专业船舶的建造需要巨额投入和长期周期;另一方面,项目前端政策环境的变化会迅速传导至装备制造环节。当绿色能源发展遭遇地缘政治波动,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协作机制,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此案仲裁结果不仅关乎两家企业利益,更可能为类似情况树立重要先例,影响未来海上风电领域的商业合作模式。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平衡商业风险与发展机遇,需要产业链各方的智慧与协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