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德国风能发展的上述阶段,我们能够得到下述启示:
3.1 怎样的扶持政策更有效:针对过程还是针对结果?
新兴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支持必不可少。鉴于风能研发的回收期长、投入大,政府不仅需要投资示范项目,更需要大量地投入于研发,并积极推动研发成果在更广范围的应用。
对于政策支持的对象,是针对过程(装机)还是针对结果(发电量)?哪种更有效?德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针对结果。德国除了早些年的示范工程之外,政府对风能项目是没有任何其他的资助的。所用的是针对上网发电量的逐年递减的feed-in-tariff,它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盟的大部分成员国所效仿。正是因为针对发电量的方法,而推动了项目实施之前持续、透彻和详尽的规划、讨论、试验,最大可能地防止了风电项目的尴尬局面,如项目的半途而废,只有装机没有发电量,或者发电成功却进不了电网等等。相比之下,针对过程(如装机)的支持或补贴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利益驱使,而且也不利于市场的培育。
3.2 如何发挥利益主体的作用:政府主导还是发挥公众和企业家的作用?
在德国,公众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在风能发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一批热爱环保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成就了德国风能很好的起点。但是与德国的情况不一样,在我国,现阶段还应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但是,在此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公众意识,充分发挥环保人士、社团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政策支持应该从国家持股的集中的大型风电场更多地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持股的分散的小型风电,让更多的主体参与风电的发展,小型分散也更加适合我国风电发展的资源和地理特点。
3.3 如何解读“又好又快”:速度第一还是深思熟虑?
审视我国近年来的风能发展,可以用“神速”来形容,但是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没有并入电网的风力发电机组已达500万千瓦,据国家能源局的说法,内蒙1/3的风电机组因不能上网而处于闲置状态 ! 保证了效率的速度是最优的选择,但是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效率应该是正确的。德国在风能项目实施之前的繁文缛节值得借鉴,我们可以摒弃其慢吞吞的节奏,但是可以学习他们对待每一个项目的深思熟虑和谨慎。
从上述德国风能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充满了各派利益者的争论、商讨,在风能项目确定前,必须考虑到该项目对周围环境以及人居、航空等等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但是充分的争论和论证正是避免了之后的种种问题。根据对Gereon,德国Luftstrom集团CEO的采访,每个在当地规定的适宜发展风电的区划内的风电场,在建前都必须有一年的“上空观察”,观察上空的飞禽、飞机等飞行物,便于及早发现隐患。在获取项目许可之前,首先就是与土地主讨论,然后从社区到市到州层层递交申请,逐层讨论,每层最长时间7个月。Luftstrom其中的一个机组在2001年提出申请,因所在社区认为影响人居环境,于是一直讨论,直到2011年最终拿到许可证!而在技术层面也是按部就班,在风电项目在建之前,风电企业要与电网企业签订协议,其中他们要对上网的所有细节一一核对,如电网的容量与风电的匹配情况,对于接网也是要进行几十次上百次的试验。过程繁杂而漫长,然而这一切将尽可能地避免后期的风电闲置等等问题。当然我们也发现,在德国由于各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充分或者过分的博弈也造成了很大的时间效率损失,这无疑是他们的一大缺陷。
比较中德风能的发展,可以说,我国风电发展在并网之前,无论从建设速度还是从各级政府以及社区的支持角度,是德国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以并网为分水岭,就可以清晰地发现,从并网开始,我国风电就处于劣势了,闲置与低效以及对于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开始涌现。这反映了项目确定之前以及项目规划初期深思熟虑的重要性,以及项目进行中的多次试验的必要性,效率与速度并重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较之速度,深思熟虑对于我国的风电显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