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科技副总裁陈淳认为,风电产品的设计和技术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而这块恰恰是中国企业薄弱的地方。另一位风机制造商的海外市场负责人告诉环球企业家记者,在在与海外客户技术人员沟通中,他发现很多海外市场的技术应用对中国风电设备商而言还未听说过。很多时候,需要他把在海外第一线了解到的国际最前沿技术告知国内研发团队。
技术上的跃进的确不能速成。比如扇区管理—在同样大小面积的风场区域内,中国企业通常是根据叶片长度的4倍来进行风机布局,但如GE等却能通过软件模拟风机实际运行状况,增加风机的布局台数,再根据具体风况条件来调度风机的运转,效能更高。而这一技术,中国同行目前尚无人掌握。
新玩法
“中国的同行们走向国际市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们的产品质量如何,是否能按承诺交付,并且在技术上保证它们的高质量产品。这就是游戏规则。”维斯塔斯全球副总裁彼德·布隆说。
中国风电市场下游运营主要由五大发电集团把控,风场投资结构相对单一。过去几年政府以风电装机容量作为运营商的考量指标,导致运营商更青睐低价产品。因此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通常是低价中标。“这个行业品牌价值低,好东西坏东西,都以价格划线。”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说。
而海外风电项目投资方更加多元,投资方会考虑投资回报率,更加市场化。中国风机设备供应商需要向海外市场证明,自己能够提供的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同样具备良好性能。
一位海外市场的风电客户明确地告诉华锐副总裁李乐成,未来一定会考虑与华锐合作,但现在,考虑到风险,还不愿成为首个尝试者。
中国风电设备商在海外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尚没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风机运营记录。李乐成说,他只能以承诺来打消对方的顾虑。比如,华锐在海外市场承诺将提供长达十年的售后服务,这比其同行长一倍。同时,他会反复向对方表达华锐全球化的目标和信心,以证明这并非是短期的供货交易。
毫无疑问,中国风电设备商现在必须学会适应海外市场的游戏规则。“欧美开发商会考虑电价、成本,对机组的性能、质量、发电效率要求更高。融资机制也不一样,通常设备购买不是开发商来出钱,而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周彤告诉《环球企业家》。
除了寻求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融资支持外,中国风电设备商还渴望得到当地国银行的支持。如巴西等市场,都要求风机本土化率必须达60%以上,才能提供融资。这也是华锐等开始考虑在海外设立制造基地的原因。目前华锐已经在印度建设了制造基地,现在正在巴西选址建厂,下一步还有在南非建厂的打算。
各国对于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不同,也使得中国企业在不同市场需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