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0多年不间断的开采,玉门油田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小、负担最重、装备最为落后的生产单位,连续十多年生产低迷。
玉门,昔日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如今已成为一个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城市。出路在哪里?
充满智慧的玉门人抓住了从亿万年前就开始吹起的猛烈雄风。
14年前,在离玉门镇不远的三十里井子戈壁滩上,赫然竖立起了4架高耸入云的“风车”,随着巨大叶片的转动,甘肃开发风力发电的历史由此实现了零的突破!连年饱尝风灾之苦的甘肃河西地区,终于将不羁的狂风驯服,开始让风刮出效益来。
14年后的今天,三十里井子的4架风车依然正常运转发电,当年值守风车的小伙子赵冬生,也成长为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公司的副总经理。
比那4架风车更高大的风车早已遍布大漠戈壁。
风电三峡,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
2008年世界能源统计显示,全球石油可开采年限只剩41年;天然气只剩60年;煤炭只剩133年;天然铀矿资源按目前耗用水平,只可供82年。而2009年中国能源蓝皮书指出,按当前的能源需求水平,中国煤炭剩余储量保证程度不足100年;石油不足15年;天然气不足30年。
化石能源危机使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世界最迫切的共同选择,也为甘肃的决策者们打开了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大门。
2006年,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率先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设想。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研究,2008年8月27日,陆浩在甘肃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署名文章《一项关系全局的大战略——关于建设河西风电走廊的思考》,为甘肃风电产业发展勾画出一幅宏伟蓝图。
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审查通过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告》。根据该规划的总体目标,酒泉基地风电装机2009年达到200万千瓦,2010年达到516万千瓦,2015年达到1271万千瓦,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2020年以后,陆续完成4000万千瓦以上。
40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的装机容量!
据推算,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92.33亿度,按照火电每度电耗标准煤350克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72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3.1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0.9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930吨。
这将是中国为世界节能减排上交的一份辉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