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根据中电联《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09年底的数据,我国风电开发商装机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并没有中国风电,这与“中国风电”这个宏伟的名字似有不符?
余维洲:因为我们是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当地对以“中国”二字命名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事实上,2010年我们的装机容量在中国的开发商中应该可以排到7-8位。除了抓项目开发建设、我们也在抓资源储备,目前中国风电的风资源储备也有约1700万千瓦。
2009年我们没有进前十,可能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统计方可能按照控股多少来统计,中国风电参股的项目并未算作我们的装机容量。第二,中国风电的名字确实太大,在为我们开发的风电场命名时,不能叫“中国风电某某风电场”,而是直接以当地地名命名,这也使得统计方漏掉了一些我们的风场项目。2010年的统计,我们会积极与相关协会做好沟通。
《21世纪》:中国的风资源越来越紧俏,中国风电如何与众多的央企竞争?
余维洲:从实力上说,我们比央企差一些,不过现在很多做风电的企业都是央企旗下的二级公司,在某个央企集团的内部,还是靠传统能源作为盈利的,所以这些二级企业也有难处。
相比之下,因为中国风电是民营企业,没有主管单位,所以我们的决策速度非常快。有些地方政府在审批项目的时候,有可能是看谁做得更快。
此外,我们和其他的风电投资商相比,产业链更加健全,我们有自己的电力设计院,有风电投资公司,自己生产的塔筒厂,还有自己成立的风电场的运营维护公司。因为打通了产业链,在成本管控上可能更有效。
《21世纪》:中国风电在海外发展战略上,都以哪些国家为目标市场?目前都有什么具体进展?
余维洲:海外我们有几个项目正在考察,还没有正式敲定,并不适合披露。我们在东南亚、非洲的项目可能会更快一些,这些国家也属于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电,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技术。目前在越南、泰国,我们都有项目在做前期。
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他们更先进,对于电力的需求也不是很旺盛,所以这方面我们都还在谈。但欧洲我们不看好,因为他们的人口是负增长的,经济增长也比较缓慢,加上现在的产品也都越来越节能,所以对电力的需求不大。
《21世纪》:中国风电以后是否还是专注于风能开发?在其他新能源开发上是否有计划?
余维洲:目前来看,风能开发还是我们的主流。但我们在国内也有几个太阳能项目在做前期可行性研究。具体在江苏、辽宁、甘肃等地,都是2兆瓦左右的项目。目前,在太阳能项目方面,我们和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的大概在30-50万千瓦。在做前期的也就是两三个,预计在2011年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