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风电行业盛会——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CWP2025)隆重召开。在这场聚焦风电产业未来发展的盛会中,远景作为头部风电厂商,在北京重磅发布伽利略AI风机,以更灵活精准的发电策略和更高的可靠性,刺破行业痛点,为风电未来发展开辟新图景,引领风电行业进入物理人工智能应用新阶段,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在大会期间表示,远景正全力拥抱AI 时代,致力于打通能源、算力与智能之间的边界,通过打造 “聪明的风电”,构建一个贯通物理世界与数字智能的底层系统。他强调,这一以智能风电为支柱的智能电网体系,将成为远景在行业竞争激烈的“红海”中,决胜未来的新锚点。

聚焦行业痛点,让风电变“聪明”
娄益民介绍,此次推出的远景伽利略AI风机聚焦预测不准(功率/负荷/消纳/电价)、风机发电性能差、安全质量隐患高这风电行业三大痛点,给出了完整并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
基于“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与“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搭建的全域多模态感知平台、数字孪生平台、智能控制平台和设计演化平台,不仅可以解决以上痛点问题,还可以将风电场收益提升20%以上。

在提升预测精度方面,“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利用千卡算力和百亿参数模型实现了关键突破。融合卫星、雷达、地面站多模态数据和全球超过800GW的能源资产数据,仅需3分钟即可生成未来15-30天的全球精准预报。在此基础之上,远景还将所有在运风机的实时运行数据反馈至气象大模型,“反馈闭环”使得模型能够不断修正和优化预测结果,区域级高时空分辨率可以做到20米以内。
在提升发电能力方面,远景伽利略AI风机基于“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的智能控制,如同配备了超级大脑,可对传统控制系统难以处理的非线性、高维耦合问题,实现毫秒级的实时应对。它让风机拥有“预感”,能在部件亚健康阶段就预警干预。同时,远景在后台云端同样部署了一个设计演化平台,覆盖百万级仿真工况,以及多种综合能源应用场景。再加上远景ENFAST自研求解软件,以及伽利略平台每天数千GB级海量数据的喂养,最终实现每年超亿级案例的仿真迭代。
在提升预警准确率方面,远景长期深耕自主技术研发,坚持建设高保真的数字孪生平台,凭借掌握的核心部件基因图谱,构筑起预警准确率持续提升的坚实基座。远景伽利略AI风机两大模型的引入,让故障预警周期提前了2个月以上,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备件的调度和部件更换等维修工作,最终带来运营收益显著提升。
拒绝行业“虚胖”,沉淀蓄力增肌
娄益民认为,伽利略AI风机的提出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是远景面对行业当前“虚胖”和内卷的现状,提出的核心解决方案。
回顾风电行业发展历程,2021年-2024年这三年间,行业呈现出过快发展的态势。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积累,且难以在短期内消化。行业内卷现象愈发严重,整个风电产业不得不为过去三年的高速发展“还债”。与此同时,“136 号文”出台后,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化交易阶段,电量消纳、电价波动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直接导致风场的收益难以稳定保障,而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性,又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了整机厂的经营压力。
从此次风能展上国内各大整机厂家推出的新品来看,业内各大厂商的未来战略方向已呈现出明显差异,不同整机厂家正朝着不同的路径发展。部分厂商仍将重点放在追求更大型号的风机上,试图通过“纸面”提升发电量和降低成本来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远景却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娄益民明确表示,远景将拒绝此前风机行业盲目追求过大、过长、过高的“虚胖”发展模式,转而注重“锻炼肌肉”。具体而言,远景通过沉淀自身在技术、产品和运营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升级和系统升级的力度,致力于将现有的风机产品打磨得更可靠、更高效,而非单纯追求设备尺寸的扩大。
娄益民指出,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中,风电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进入了“无人区”,中国和欧美老牌风机企业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很多欧洲开发商也因为投资回报率的逐步下降,开始收缩新能源业务。中国风电行业之所以能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像远景这样的企业在积极沉淀技术和产品。远景如今所做的,就是逐一解决产品和技术升级带来的问题,让机型能更好地达到预期发电效果,帮助客户在财务投资预算中“稳盈”,从而推动风电行业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远景仍在不断加大在测试验证方面的投入,持续寻找安全边界,提升系统协同性。在核心部件深度制造领域,远景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远景齿轮箱的滑动轴承,在600台远景机组上应用至今零失效;远景自研190 米混塔,目前运营状况良好;自研自制叶片在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等环节不断创新,完全掌握了核心技术。此外,远景齿轮箱、远景主轴承的累计交付量日前双双突破一万台,其中远景齿轮箱至今未发生一起因原材料缺陷导致的故障,超8000台远景自研主轴承在全球超500座风场的实战中保持零失效纪录。
拥抱AI时代,用“智”、“能”重构远景
除了存量升级的“沉淀”,远景在“增肌”方面的重要一环,则是对AI时代的拥抱。娄益民表示,通过拥抱AI 时代,远景将逐步运用AI技术重塑自身深耕多年的风电、储能、氢能、零碳产业园等产业,实现一手“智”、一手“能”,逐渐构筑一套远景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力系统。
他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单纯向客户出售风机设备已无法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只有为客户提供一套基于“聪明风电”的智能电网体系,才能真正保障客户的稳定收益。而远景早已开始了对这套体系的探索,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赤峰项目是远景打造的离网型绿色能源项目,该项目完全不依赖传统电网,真正打破了风电、光伏对电网的依赖。在这个项目中,AI技术贯穿始终,通过精准预测实现了能源的高效调配。远景将风光能源比作两条河流,而整个能源系统则如同一个智能化的“能源水库”。要让“水库”既不干涸又不出现“涝灾”(即能源无法消化),关键在于精准的预测。

远景利用AI技术,用“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对气象变化、风况、光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配合“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准确预知风机和光伏发电的情况,实现能源来源和能源供应的精准预测。在此基础上,远景进一步开展功率预测、负荷预测、电价预测和消纳预测。这四大预测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项目能源调配的 “智慧大脑”。
例如,当负荷预测结果大于功率预测结果时,电价可能会大幅上涨,而电价上涨后,负荷就可能调整为错峰生产,这一调整又会反过来影响功率预测和消纳预测。正是依靠这种多维度的动态AI预测机制,远景在赤峰项目中实现了对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在南方电网2024-2025赛季AI负荷预测技术比武中,远景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夺得冠军,充分证明了其在AI预测领域的强大实力。
在这套智能体系中,风电依然扮演着核心支柱的角色。相较于其他新能源,风电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只要有风就能发电,能够24小时为系统提供能源支持。远景将风机打造为具备物理人工智能属性的“伽利略AI风机”,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整个AI能源系统。过去,不同的能源设备就像在使用不同的“语言”,难以实现高效协同,而AI技术则像是“通用翻译官”,赋予了风机、储能等设备自主学习、高效沟通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娄益民强调,当风电成为日渐复杂的电力系统核心能源时,其第一属性已从传统的经济性转变为系统安全性。以耗电量巨大的绿色氢氨醇工厂为例,若因能源供应不稳而突然停电,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绿色电力系统的稳定、不间断运行至关重要。远景打造的“聪明风电”,正是通过 AI 技术实现了对风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预警和智能调控,确保了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远景的目标,不仅是在赤峰项目中验证这套AI能源体系的可行性,更希望将其推广应用到更多场景,如绿电直连、源网荷储、离网制氢制氨及其衍生的绿色化工等领域。通过这些模式大幅提升绿色能源的消纳能力,打破风电行业发展的天花板,让风电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娄益民表示,中国风电已在技术、产品和市场规模上领先全球,而以AI 为核心的智能风电体系,将进一步巩固中国风电的领先地位,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