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大规模制造的传统优势,中国船企赢得了深海风电开发这一朝阳产业的入场券。
中远集团旗下的南通中远船舶钢结构有限公司(NCSC)与英国苏格兰的SeaEnergy Renewables 有限公司 (下称SERL),7月6日在上海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致力于海上风电行业钢结构产品的开发和经营。这是中国企业首次与外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为未来涉足海上风电工程项目打开了窗口。
双方还在商谈最终的合作协议。基本设想是由英国方面主导设计,在中国制造,再到英国组装。“他们(NCSC)有非常强的制造能力,我们有设计、安装的技术,”SERL母公司SeaEnergy执行董事任普(SteveRemp)说,“他们有我们没有的,我们有他们没有的。”
SeaEnergy认为自己最独特的优势,就是SERL的核心团队承担了世界上首个深海风电开发项目——2008年完工的英国Beatrice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设计、制造和安装。这给了他们举世少有的深海风电的经验。
NCSC则是以船舶工业为主业,专门从事设计和制造重型钢结构,是中国最大的专业化舱盖制造商之一。
进入海上风电是NCSC在危机后作出的一个战略选择。NCSC的总经理王志华说,中国的造船工业过去几年已经出现较大的产能过剩,因此经济危机后,许多造船相关企业都往海洋工程方向发展。但由于技术难度较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功转型。NCSC看好海上风电,正因为这结合了海上工程与低碳经济两大要素。未来,海上风电可能会占NCSC业务的四分之一比重,王志华说。
商业处女地
“所有人都是新手。”野村集团旗下专注于清洁能源与医疗卫生方面研究的野村 Code分析师然夫(KenRumph)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全球的深海风电行业还在起步阶段,许多企业都在跃跃欲试。
深海风电与浅海风电项目不同。后者可以沿用陆上风电的技术,但在深海项目中涡轮机的规模庞大,需要有类似于海上油气钻探那样的大型工程结构加以支撑。因此,最有可能成为深海风电项目的“开拓者”的,就是一些有过海上油气工程经验的企业。SeaEnergy原来就是一家海上油气开发工程公司,几年前转向了海上风电领域。
但海上风电与海上油气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海上油气的每个工程项目都独一无二,需要“量身定做”,“就像劳斯莱斯汽车一样,”然夫说,但海上风电工程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标准化,从而达到量产。
正因如此,中国企业进入了SeaEnergy这样深海风电先行者的视野。因为欧洲虽然也有一些制造商,但规模往往偏小,很难满足未来的生产需要。“而且制造那些单独产品跟大规模量产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任普说。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大规模制造方面的能力和价格优势就凸现出来。“这就是中国的专长所在。”他说。
野村Code的然夫也认为,在世界船舶制造业领先的韩国和中国企业进入深海风电工程领域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事,也很有优势。NCSC的王志华则表示,“中远集团下属企业”这样的身份帮助NCSC赢得了信心,并且中国企业相比韩国企业目前在劳动力成本上还有较强竞争力。
特别是,“现在每个人的起跑点都差不多。”然夫说。在他看来,如果说未来海上风电行业也会像飞机制造业那样,只有少数几家欧美企业作为全球领先者的话,在今天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很难想象中国企业不会跻身“几巨头”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