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远海开发,在下一个5年应该成为中国主力的风电开发区域。”10月21日,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发表主题发言时指出。他预测,若按《风能北京宣言2.0》设定的年新增装机1.2亿千瓦目标推进,从2027年起,中国深远海风电年装机量有望突破6000万千瓦,成为拉动风电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张传卫强调,深远海风电在资源潜力、消纳条件和成本控制方面已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目前消纳无瓶颈,资源供给充足,度电成本可精准测算,大规模开发还将推动装备技术实现跨越式突破。”据他透露,明阳智能正通过技术创新,力争在广东区域将海上风电度电成本降至0.25元以下,在环渤海低风速区控制在0.3元以内。
针对漂浮式风电这一深远海关键路径,张传卫表示,国内适宜开发海域规模约1.2亿千瓦,主要集中在闽、粤、浙及海南东部深水区。他指出,欧洲漂浮式造价约5万元/千瓦,国内先进机型目前为2.5万–3万元/千瓦,而明阳智能通过系统优化已实现1万元/千瓦的突破性成本。
随着陆上优质资源日趋紧张,张传卫将未来风电开发重点概括为“三大战场”:深远海、沙戈荒大基地和中东部低风速区。其中,中东部5米/秒以上风速区域已基本开发完毕,低风速区成为陆上新增装机主力;沙戈荒地区虽资源优质但依赖外送通道;深远海则面临台风抵抗、运维难度和造价高等挑战。
面对不同场景的技术需求,张传卫呼吁行业通过创新拓展资源边界:“低风速区可通过技术提升实现1600–1800小时等效发电;台风区域若将切出风速从20米/秒提至30米/秒,单场台风可多发电50小时。”
对于新能源全面市场化可能抑制开发的担忧,张传卫认为,市场化本质是倒逼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而非单纯电价压制。“新能源入市不是终点,而是行业从补贴依赖走向价值创造的新起点。”
同日,明阳智能正式发布全球首款50MW漂浮式风电机组。该机组采用“V形双塔筒+双25MW风机”设计,风轮直径290米,适用水深超40米,计划2026年下海。这一突破性产品有望实现发电能力、空间利用和经济效益三大跃升,为我国深远海规模化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掌上风电编后语】从近海走向深蓝,从单机竞争转向系统赋能,中国风电产业正在资源约束与成本压力中寻找新突破。张传卫对深远海装机前景的预判,不仅折射出行业向海洋要增量的坚定决心,更凸显了技术驱动下成本下降与场景拓维的良性循环。明阳智能50MW漂浮式机组的推出,标志着中国风电装备已从“跟跑”迈入“领跑”深水区。未来五年,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链协同优势,将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