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风电消息,9月23日,随着最后一台风机并网成功,上海市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正式全容量投产发电。
该项目是三峡集团在沪投资开发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杭州湾北部海域,总装机容量达306兆瓦,堪称上海海上风电发展的“标杆之作”。
项目规模:42平方公里海域矗立36台“风能巨人”
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布局于杭州湾北部海域漕泾东航道西侧,规划海域面积达42.64平方公里,相当于近60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项目总投资约31.27亿元,共安装36台8.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和1.2万平方米的陆上集控中心。
这些风电机组堪称“风能巨人”——轮毂中心高度达130米,叶轮直径185米,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就能满足3300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

建设攻坚:创新工艺攻克“软泥急流”难题
项目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杭州湾海域素有“软泥急流”之称,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施工团队创新采用“双船协同抬吊+MHU4400S液压锤”技术,成功将单桩沉桩时间缩短13小时,垂直度精确控制在1.2‰以内,创造了海上风电建设的新标准。
2025年4月26日,重达2750吨的海上升压站完成吊装,为后续风机并网发电打通了核心环节。8月8日,最后一张叶片吊装完成,36台风机全部安装到位。

环保效益:清洁电力助力减排二氧化碳89万吨
项目投运后,年均可提供清洁电能约10.76亿千瓦时,能满足33.6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相当于金山区常住人口家庭全年用电量的近1.5倍。
这些清洁电力相当于年均节约标准煤32.7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9.4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48吨,对环境改善意义重大。
项目还开创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观测站网”多能互补开发模式,同步开展生态监测,通过增殖放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技术创新:上网电价低于煤电,示范意义显著
金山海上风电场创造了行业纪录——作为全国首个明确低于煤炭标杆电价的竞争性配置项目,其上网电价仅0.302元/千瓦时,比同期燃煤标杆电价还低0.005元。
这一价格突破证明了海上风电的市场潜力和竞争力,为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项目采用数字化仿真优化机组排布方案,部署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应用了先进的减震系统、台风控制策略和数字孪生运维技术。
战略意义:助力上海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
金山海上风电场是三峡集团积极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填补了三峡集团在上海区域大型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的空白。
项目将对上海市能源结构优化、电力保供与绿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与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等共同构成上海海上能源布局的重要支柱,为上海2025年500万千瓦海上风电目标贡献6%的力量。
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的全面投产,标志着上海海上风电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沿海地区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方案”。
该项目不仅体现了上海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实力,更展示了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坚定决心和行动力。
随着二期项目规划推进和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的实施,上海海上风电发展正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未来还将配套储能设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海上风电的引领与示范效应。

掌上风电编后语:金山海上风电场的建成投运,不仅是能源项目的成功,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向我们证明: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可以并行不悖,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能够相得益彰。
该项目开创的上网电价低于煤电的纪录,打破了人们对可再生能源“昂贵”的刻板印象,为海上风电参与市场竞争树立了新标杆。其探索的“风电+生态”多能互补模式,为沿海地区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金山海上风电项目是中国推进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能源图景,也为其他沿海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