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要的不是简单买设备,而是能一起升级技术的长期队友。”Rosatom可再生能源公司发展部负责人弗拉季斯拉夫·温古里扬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公司董事局已批准与中国企业建立“可靠伙伴关系”路线图,涵盖风能、太阳能及储能全链条,“科学潜力必须写进合同”。
据其透露,Rosatom内部已把风电机组本地化率推高到85%,但核心轴承、大兆瓦叶片以及储能变流器仍“卡脖子”,急需中国伙伴共建第二条、第三条生产线,“谁能在俄罗斯境内完成100%本地化,谁就拿到下一盘4.1GW招标的优先通行证”。
俄罗斯能源部3月签发的《2025-2035可再生能源规划》显示,未来十年将分批启动总计4.1GW的风电项目招标,年均投资规模预计达6000亿卢布(约合520亿元人民币)。由于西方制裁持续加码,丹麦维斯塔斯、德国西门子歌美飒等已明确不再投标,留下巨大真空。俄工业和贸易部一位匿名官员称,“现在我们只跟两个国家谈——中国和印度,但会造20MW风机的只有中国。”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风电分会统计,2024年中国对俄风机出口额同比激增210%,仅运达股份、明阳智能、三一重能三家就拿下1.2GW订单。业内预计,一旦Rosatom“技术换市场”方案落地,中方整体市场份额有望从目前的30%飙升至70%以上。
“下一步是联合实验室。”温古里扬透露,Rosatom已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就储能电池材料签署意向协议,计划2026年前在俄境内共建“中俄零碳技术园”,面向中亚、东欧输出绿电设备,“让莫斯科变成中国的欧洲风机总装基地”。
记者获悉,首批中方考察团将于下月赴俄,实地评估叶卡捷琳堡和乌里扬诺夫斯克两处制造基地。能否把中国的成本优势与俄罗斯的资源禀赋深度捆绑,答案或许就在这个冬天。
掌上风电编后语: 历史一次次证明,市场空白的另一面往往是创新跃迁的窗口:十年前,我们进口了兆瓦级主机;十年后,我们输出了20MW风电机组。风电的叶轮每转一圈,都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惊险一跃的见证。下一个十年,愿全球每一张赴外机票都载着的不只是设备,还有标准和良知;愿“技术换市场”最终写下的是双赢,而不是新的依赖。风从东方来,方向对了,世界就会跟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