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5年第14号台风“蓝湖”在南海生成,粤西沿海风雨加剧。然而,在传统认知中的自然灾害面前,广东华电福新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阳江公司”)却以超前技术布局,将台风巧妙转化为宝贵资源,实现单日发电量1085万千瓦时,可满足约450万人一日用电需求,创下年度单日发电新纪录,同比增长达284%。
阳江地处南海之滨,风能丰富,台风频仍。如何兼顾设备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始终是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挑战。华电阳江公司以“智慧风场”建设为抓手,依托“华电·智新”新能源生产管理平台,融合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Windy等多源气象信息,并借助青洲三“天眼”系统实时回传高精度海洋气象数据,通过“北斗+5G”实现远海数据传输与边缘计算,构建起一套集监测、预测与优化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基于AI的风功率预测模型,可精准模拟台风路径、风速与风向,实现科学制定与动态调整发电计划。通过“系统预测+人工校正”双机制协同,风功率预测准确率持续提升,目前风机可利用率在全省同类项目中保持领先。
面对台风前后风资源波动大、安全风险高的现实难题,公司总结多年经验,形成系统化应对机制:风前依托平台预警,提前加固设备、优化发电策略;风中借助“天眼”回传与AI预测动态评估,科学决策运行方式;风后则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迅速诊断与恢复,大幅降低停机损失,实现安全与发电“双赢”。
在极端天气下,安全始终被置于首位。华电阳江公司构建“高可靠抗台+预防性维护”技术体系与三级应急机制,部署嵌入式AIS电子围栏,结合雷达与AI视频监控,为风场建立无形防护网,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运行状态与环境变化,极大提升台风期间的整体防控能力。

智能运维同样关键。深水区海上升压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为“运维多面手”,搭载高精度传感器、高清摄像头和AI图像识别系统,实现24小时全过程监控。公司项目生产负责人表示:“以前即便小故障也需乘船数小时赴现场排查,如今通过机器人可远程精准掌握设备状态,运维效率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华电阳江公司将持续推动“新能源+AI”战略深化落地,不断健全极端天气下风电场的防灾减灾与发电增效协同机制,推进“驾驭台风增发电”这一新质生产力应用走向常态化、长效化,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掌上风电编后语:将台风从“灾害”转变为“资源”,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能源行业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气候挑战的智慧选择。华电阳江公司通过“AI+大数据+高端装备”的深度融合,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在现实场景中的巨大潜力。天灾虽不可控,但人类的创新与准备,正一次次将自然之力转化为绿色动能。这条路仍漫长,却清晰指向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