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山说,风电的主要弱点是资源的随机和间歇,风电要大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从现在来看,解决风电的不稳定问题有几个途径:一是扩大电网规模,稀释风电的不稳定性;二是合理的配置电源结构,实行合理补偿运行;三是开发适应风电特点的用电负荷;四是建设大规模的储电设施。
“如果能够跨区联网运行,我国风电肯定可以大发展。”史立山分析说,到2011年底,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有10.5亿千瓦,其消纳的风电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但是,现在风电确实在一些地方遇到了市场的制约。
谈及储能技术发展对风电市场的影响,史立山认为,从近期来看,大规模储能技术主要是抽水蓄能,从长远看,还有更多的储能设施———比如电动汽车等等。适用风电特点的用电负荷,目前最有效的是电供热。因为热也是重要终端能源形式,我们现在每年为了供热,要消耗很多能源。热是可以储存的,现在关键是要看这种电供热的经济性如何。火电和风电的补偿运行,从技术上没问题,关键是一个合理的机制。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火”与“风”补偿运行问题,为新能源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因此,在电力管理体制难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在开拓风电供热市场和实现与其它机组补偿运行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史立山说,应该把风电的建设和火电联系起来,在某个电力系统内,特别是在风电集中的电力系统,任何投资者要建设风电,就必须要有必要的火电,在实际运行中由火电承担补偿运行作用,风电大发的时候,火电要相应降负荷。希望这是同一利益主体。
“当然,有水电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史立山补充说“问题的关键是要在风电与水电、火电等补偿中形成一个好的利益补偿机制。”
“中国风电发展,已到了全面评估的时候”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风电大国。与此同时,风电行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也继续暴露。对此,史立山指出:我国风电发展已经到了进行全面评估的时候。
大而言之,我们如何从风电大国变身风电强国?风电行业怎样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小而言之,我们的风电场设计怎样?风电机组质量和性能如何?风电场的运行管理处于什么状态?用什么样的指标进行评价?史立山说,这一切都需要加强行业评估。
他认为,推动风电发展主要还应依靠风电行业的力量,要树立正确的风电发展观。
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打好发展基础。风电是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这就是说它的发展更要着眼于长远,而不仅仅是为了当前,当前主要是打基础,要真正树立品牌意识,以质量和服务来取胜。
其次,要树立风险意识,选择好风电发展的技术路线。风电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风电设备技术的可靠性、先进性。近年来我们风机制造业突飞猛进,多家大型风机制造商都在研发和生产2兆瓦、3兆瓦、5兆瓦甚至更大的风电机组,采取的技术路线也不尽相同,有直驱的,有双馈的;有三叶片的,有两叶片的;有水平轴的,有垂直轴的。应该说,我们的风机还没有经过足够的时间考验,还潜伏着较大的系统风险。所以,我们的风机制造企业、风电投资企业,都要有风险意识,要稳扎稳打。
其三,要加快提高风电行业管理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数字化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对于风电而言,包括风能资源的数字化、风电设备的数字化、风电场管理的数字化,要加快实现风电从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