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电监会通报了三起风电脱网事故,并提出风电机组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
今年9月,当环球企业家记者赴酒泉采访时,途经瓜州风电场,大片风机停转。酒泉市能源局局长吴生学解释,脱网事故后,竖立于酒泉风电基地的3771台风机全部在进行低压穿越的改造。酒泉已装机的55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现在只有1/3并入电网发电。
低压穿越改造,使得风机制造商需要在每台风机上增加5万至50万的改造成本,更大的影响在于惹怒了电网,使得风电项目审批核准难度加大。
“主要是去年机组质量和今年脱网事故,国网发飙了。”金风科技总工程师崔新维说。国网提出,若还按前五年模式发展风电,电网会崩溃,造成大面积的断电事故。国网从安全角度提出这样的诉求,政府主导部门不会不予考虑,不顾现实情况来发展。
此前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项目,地方发改委拥有审批权,因此4.95万千瓦成为各地最易见到的规模。
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告诉环球企业家,地方政府还是具有审批权,没有变动。但事实却是,真正拥有项目核准能力的权力收归到了中央。
8月初,国家能源局下达“关于‘十二五’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安排的通知”,安排在全国29个省市拟核准风电项目总计2883万千瓦。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虽然现在地方还有风电项目核准审批的权力,但必须是能源局确定的项目。
如此,风电项目的核准门槛提高,新项目的审批速度放缓。酒泉二期300兆瓦风电项目从今年3月就开始筹备,到现在一台新增装机都没有。吴生学告诉《环球企业家》,主要还是受到脱网事故的影响,否则现在300兆瓦的项目已经全部建设完毕。
除了影响风电运营商的项目建设外,此事对风机制造商也造成不小冲击。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知:“制造商此前订单都签了,由于现在项目核准的变动,本来计划下半年建的项目,现在要推迟了,货也没法按计划发出去。”
祸不单行,2011年银根紧缩政策,使得这个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行业雪上加霜。不仅是风电运营商依靠银行贷款来建设风电场,整机制造商也依靠贷款进行零部件的购货。“银行现在的底限,和我们的需求还是差一个数量级。”崔新维说。贷款困难造成的资金链紧张,从运营商开始,往制造商传递。
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的景象或可折射出现在中国风电制造业的全貌。金风甘肃的总装厂可年产800套风机,今年生产的400套风机,有200套作为库存堆放在园区内。中材科技位于酒泉产业园的工厂有12套叶片生产模具,现在仅有两套开工。
风机制造行业内部激烈的价格战又使得企业毛利率进一步下跌。2007年,华锐一台1.5MW的风机还能签订1200万的销售价格,现在1.5MW风机的价格仅为600万,四年时间,价格下跌了一半。
“若靠市场调节,肯定能回归到有序,但靠行政驱动,也只能靠中央行政来干预。”李若梅说。这个并未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行业,一边是随着政府决策而产生巨大波动,一边是企业内部间的激烈角逐。
如何穿越乱流?风机制造商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如现在纷纷开始考虑研制出适合于低风速地区的风机,更是有企业把两年售后服务期延长到五年,甚至愿意为运营商赔偿因机组故障损失的电量。
“中国风电行业的井喷时代已经结束了。”施鹏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