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与韩俊良有过接触的人都评价,此人心思极细,是“有远见、有预见性的奇才。”在过去的几年里,凭着他敏锐的“市场感觉”,华锐风电(601558.SH)先是率先引进大兆瓦机组,奠定了国内“风电一哥”地位;其后又不惜重金邀请国外公司联合研发海上风机,在全球风能界都颇为瞩目。
在这两件对于华锐风电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Windtec。华锐风电颇受市场好评的1.5兆瓦机组中,有一款机型是来源于Windtec;上海东海大桥项目华锐风电能做成,重金聘请自Windtec公司的研发人员亦贡献不小。
早在2006年,奥地利风机设计企业Windtec已经被美国超导公司(AMSC.NSDQ)收至麾下。而超导也与华锐颇具渊源。
仅超导在中国成立苏州美恩超导有限公司,专注生产风力发电机组的电控系统和电网无功补偿系统的第一年,其就从华锐处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合同订单。与华锐的交易金额,还一度占到超导年销售的75%。而按照超导的说法,数年来则陆续帮助华锐开发了2兆瓦、3兆瓦、5兆瓦和6兆瓦的风机。
以上种种,都足以证明这两个公司过去的合作称得上互惠共赢。但正是这个曾经最亲密的盟友,现在要把华锐风电推上被告席,对华锐风电提起有关侵犯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同时对华锐风电的合同履约问题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
尽管华锐风电和超导两方对于纠纷事件的原委都讳莫如深,但许多人都相信,从华锐风电与超导合作之初所选择的模式,就已经为两者的“纠纷”埋下了伏笔,“只是今年市场不好,恰逢国网要求进行低电压穿越能力的升级,将两者间的矛盾激化了。”一位来自北京某风机制造企业的销售经理表示。
电控系统采购延期
据了解,此次纠纷的核心在于华锐是否继续采购超导生产的电控系统。
前述风电企业销售经理透露,早年间中国企业刚开始涉足风机制造时,多是采取向国外公司购买许可证的形式。“这样很快就能具备风机的生产能力,但是每卖出一台风机都需要向别人交纳一定的许可费。”
不过,华锐与Windtec的合作却不存在这样的“许可”限制。多名知情人士均表示,Windtec同意与华锐联合开发风机,并且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归属华锐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求华锐生产的风机都要用超导提供的电控系统核心组件。“这应该也是超导当年收购Windtec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通过协议来实现自己旗下产品的销售,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
据保定科诺伟业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宏宇介绍,“按照通行的算法,电控系统一般占到风机成本的10%-15%。”
但因为专业性较强,绝大多数风机企业所使用的电控核心部件都是采购自国外。除了超导,还有ABB、艾默生等企业能提供相关产品,但华锐的供应商只有超导一家。在2008 年5月27日—2011年1月27日之间,华锐共与超导签署了8份电控核心部件的采购合同。
不过,今年以来,对于风电大基地发展模式的质疑越来越多,中国风电市场增速徒然放缓。以中国首个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为例,截至9月,今年甚至没有一台新增装机量。受此影响,近几个月,国内不少风机制造企业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工。
华锐显然也受到了影响。根据其2011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其营业利润约为5.3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约13.69亿元减少了60.90%。
“风电设备商这阶段普遍难过,华锐现在也是现金为王。”一位风电行业观察人士说,“先把很多订单展期,并不急于交割。同时把能拿回的现金都拿回来,让各项财务指标不那么难看。”
但华锐之前慷慨的订单却在超导的业务中占比太大,一旦有变数,对超导的业务影响严重。足以佐证的,是今年4月5日,超导发布公告称,3月31日,其最大的客户华锐风电拒收公司货物,同时华锐还将对部分合同延期付款。结果,超导的股票一夜之间缩水40%。超导随即将2010财年的营收预期从4.4亿美元下调至3.55亿美元。
据了解,超导目前已以华锐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为由,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后者支付未付货款约4亿元、逾期付款利息约1600万元;支付逾期未付的质保金约3800万元、逾期支付质保金的利息约66万;请求裁决华锐风电继续履行此前的8份采购合同;要求华锐赔偿因拒收货物的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约156万元;以及律师费、公证费等约3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