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能否延续?
尽管双方已经撕破脸皮,并有可能将对簿公堂,但两家公司却未必会就此缘尽。
有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超导过去帮助华锐进行机型研发,让华锐在中国一直处于研发能力靠前的公司,如果合作就此终结,华锐之后是否还能保证自己在国内企业中保持较快的研发速度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对于超导来说,如果失掉华锐这个大客户,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研发能力不是说有就能有的,也不是靠大量的人工投入就能完成的。”前述风机企业的工程师表示,设计研发新机型绝不是将容量简单的扩展,而是涉及到诸如新材料的等一系列难题。
“华锐这些年也积累了技术实力和研发人员,对未来的开发路线可能影响不大。”前述销售经理认为,所有的工业品在强大的科技实力作为支撑下都将不是问题,“真正的难点在于成本,但是超导的产品在成本上不具有优势。”
这可能让华锐想要寻找其他的供应商。
然而,不管事件背后真实原因如何、未来是否与超导继续合作,但西方媒体有关华锐风电“侵犯知识产权”的大量报道,“对华锐目前的国际化路线的执行,尤其是北美市场的开拓带来不利影响。”
不过,双方的合作未必会轻易地解除。“华锐对于超导的在政治和资本上的需求可能早就已经大于对其技术上的需求。”前述风电行业观察人士透露,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前后,中美在清洁能源合作上有比较强烈的意愿,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带团访美期间,双方公司签订了一些合作的合同,其中包括华锐和超导的合作。
美国超导在早前发给本报记者在声明中也表示,“华锐和美国超导的合作在过去数年中曾一直非常成功。作为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的典范,美国超导和华锐一起受益于中国风电行业迅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
“我们希望就事论事,华锐目前还是我们的客户,将来也不排除继续合作的可能。”超导中国公司一名人士表示。
与之前华锐风电接受媒体采访时指责美国超导的技术和服务不到位不同,超导也未在公开场合针对华锐的行为给予过多评论。这被不少人理解为,超导不愿放弃华锐这个自己最大的客户。
但一名超导内部人士在10月8日向本报记者透露,超导在中国拥有很多客户,“许继、沈鼓、南车等等,而且我们近期的经营和预算都是基于华锐不是我们客户的前提来做的。”
上月底,超导还宣布,将向国有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北京京城新能源有限公司(JCNE)提供风机的电控系统。该合同供货预计从2011年末开始,到2014年初结束。
“但这些厂家的市场占有量都很小,超导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还有待观察。”前述风电行业观察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