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突破风电并网瓶颈,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改“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模式为“集中+分散”的方式,发展低风速风场,并鼓励分散接入电网。显然,新的政策将关注点从传统的大基地拉向了开发尚处萌芽阶段的江西、湖南、湖北,靠近负荷中心的低风速风电场开发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并网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相关的解决方案也开始逐渐出台。与此同时,不管是针对风电设备制造还是针对风电场运营方面,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也在不断出台。8月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技术标准,将于11月1日起实施。同时,由工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研究并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风电行业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若是在2006年或2007年调整,可能会困难一些,但如今无论是技术上,或是基数上,都有能力承受了。”陶刚认为,“目前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高点,提高要求反而可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一系列调整过程中,行业早期飞速发展中产生的泡沫将会被慢慢挤压,在这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企业唯有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和质量水平,才能赢得市场。
国际化——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
7月13日,龙源电力与加拿大梅兰克森电力公司在北京签署加拿大风电项目股权收购协议,成功收购了加拿大100兆瓦风电项目。事实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利润丰厚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风电场开发商和风电设备制造商,都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
2011年4月12日,华锐风电同希腊PPC电力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希腊共同开发一个200—300兆瓦的风电场以及一个海上风电场,合作总额最多可达到4.5亿欧元。
6月27日,湘电风能一台5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在荷兰北部风场顺利完成吊装,进入试验阶段。
此外,2011年以来金风科技也对外宣布了包括美国、埃塞俄比亚、塞浦路斯和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多个海外项目,总计200多台机组,共351兆瓦。
风电企业纷纷走出国门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于国际市场的风机售价及电价高于国内,会有更多的利润空间。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1》相关数据显示,国际市场上2010年底签订、2011年交货的全球风机合同平均价格为98万欧元每兆瓦,约合人民币8700元每千瓦,而国内市场上风机均价在3500元每千瓦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
在高投资回报率之外,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样吸引着中国企业的目光。根据欧洲风能联合会最近发布欧盟2020年后能源政策报告,预计到2020年欧洲的风能产量将提高三倍。风电投资也将由2010年时的127亿欧元提高到266亿欧元,其中40%用于投资近海风电场。
在中国既有的巨大风电版图之外,国际市场显然为中国的风电企业提供了另一条发展壮大的路径。不仅如此,在中国风电“国际化”战略不断明朗的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进一步促使中国风电企业向国际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靠拢。“中国风电的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风电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秦海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