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布了风电行业的十八项新技术标准,这是我国风电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笔,对于正在谋求战略调整优化的风电行业无疑是一大利好。而一直以来困扰风电行业发展的并网难题或许也将因此得到解决。
并网难是风电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瓶颈,这一难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许多人甚至因此对电网企业提出质疑和不满。
这里要对接纳风电的概念作出解释。接纳风电,不是电网在接纳风电,而是整个电力系统在接纳风电。电力系统是由电源、用户和电网构成。电源包括火电、水电等常规电源,也包括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其作用是发电;电网负责将电源发出的电力传输给电能的消费者用户。因此,风电的最终消费者是用户。在风电的消纳过程中,需要常规电源的配合、电网的传输和用户的使用。因此是整个电力系统在接纳风电。电网做为电能的运输通道,本身是不能接纳风电的。目前风电出现的接纳难的问题,不是单靠电网企业就能解决的。实际上,单纯由于局部电网架构薄弱、输送能力不足引起的“窝电”问题只是在极个别地区,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同时也是暂时性的。而电源结构和负荷特性问题,电网企业是无能为力的。
一个区域电网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用电量大小和负荷特性是决定风电接纳能力的根本因素。而目前我国风电集中开发的“三北”地区负荷水平低,用电量少,无法满足风电大规模开发的消纳需求。同时,目前我国也缺少优化负荷特性的政策和机制上的支持。现在很多人提出可以将东北和内蒙古的风电送到华北、华中和华东等负荷中心,这就需要构建若干个长度千千米级别高电压等级的跨区截域输电通道,涉及到电网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变化,已经不属于电网架构薄弱、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了。
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利用结构决定了我国的常规电源大部分是火电机组,而且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差是制约我国风电接纳的主要原因。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常规电源的调节特性会影响风电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