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风电消息,10月31日,三峡集团青海海西州5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戈壁深处,四面环绕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罗布泊三大“无人区”,风能资源禀赋突出。尤为关键的是,该项目凭借夜间风力强劲的独特优势,有效缓解青海电网“白天电力充裕、夜间供应趋紧”的结构性矛盾,为高原能源调峰注入绿色新动能。
“狭管效应+下坡风”,夜间风速比白天快近2米/秒
“场址西北侧阿尔金山与赛什腾山对峙形成U型峡谷,风过峡谷因‘狭管效应’显著提速;加上高原地带夜间温度骤降,冷空气下沉形成‘下坡风’,再叠加戈壁地表风阻极小三大因素,使这里成为夜间风能富集区。”项目联合总承包负责人、三峡上海院李恺介绍,“项目全时段等效满负荷小时数达2781小时,其中夜间风能占比超过70%,风速较白天快1.5至2.0米/秒。”
“风电+构网型储能”协同,破解夜间波动难题
为提升夜间风电消纳能力,项目创新采用“风电+储能”协同运行模式,共安装75台单机容量6.7兆瓦风电机组,并计划配套建设100兆瓦/400兆瓦时构网型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不仅可平滑出力波动,更能为电网提供惯量支撑,增强区域电网运行稳定性。
攻坚“沙戈荒”极限环境,打造可复制高原样本
项目所在地属高海拔荒漠区,冬季昼夜温差超40摄氏度,地质复杂、沙尘频繁。建设团队通过创新施工管理,攻克低温混凝土浇筑、设备沙尘防护等技术难题,形成一套适用于“沙戈荒”特殊环境的技术与管理方案。“这不仅保障项目如期并网,也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高原建设样本。”项目建设负责人、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赵健飞表示。
年送绿电1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81.4万吨
项目全面投运后,预计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约1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0.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1.4万吨,将有力助推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与“双碳”目标落实提供实质性支撑。
掌上风电编后语:三峡青海冷湖风电项目的并网,不仅是一次装机容量的提升,更是新能源电力系统协同调峰的创新实践。其突破性地利用“夜间风电”资源,配合构网型储能,直击当前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日夜负荷倒挂”的痛点,为风光资源富集区如何实现“绿电并得上、电网接得住”提供了新思路。在沙戈荒、高海拔等极限场景中积累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正成为中国风电走向更复杂环境、实现更高效利用的宝贵财富。未来,随着更多“高原样本”落地,风电将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更关键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