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欧洲海上风电基础制造领域传来重磅消息。荷兰知名单桩制造商Sif宣布,其位于鹿特丹港Maasvlakte 2码头的新工厂产能爬坡将延迟至2026年上半年完成,较原计划推迟了6至9个月。这一延迟可能对欧洲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节奏产生连锁影响,并加剧供应链紧张局势。
这座总投资高达3.28亿欧元的工厂于今年5月正式投产,被Sif寄予厚望。其设计最大年产能可达50万吨,能够生产200根直径11米、重达2500吨的XXXL超大单桩,旨在满足全球海上风电市场对大型基础结构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Sif首席执行官Fred van Beers坦言,新员工培训、设备稳定性挑战以及新生产流程的落实比预期更为复杂和耗时,是导致延迟的主要原因。他强调,公司当下的重心是确保“稳健、安全、高质量的生产过程,而非盲目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
财务数据直观反映了此次延迟带来的冲击。Sif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至2.58亿欧元,但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却大幅下滑至1290万欧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610万欧元。基于此,Sif不得不将2025年全年EBITDA指引从9000万至1.2亿欧元大幅下调至4500万欧元,同时对2026年的最低预期暂定为1.35亿欧元。
尽管生产面临挑战,Sif也传来了一些积极消息。公司已成功为美国的Empire Wind 1项目交付了合格的基础结构,证明了其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此外,截至8月底,Sif的在手订单量已增至62.5万吨钢材,维持在历史高位,甚至包括了2027年和2028年新增的20万吨(已进入独家谈判阶段),这为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缓冲和保障。
从行业视角看,Sif的产能爬坡延迟并非孤立事件。欧洲海上风电市场短期内正遭遇多重挑战,包括严苛的招标标准、严重的电网拥堵以及电价波动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市场发展步伐放缓。有分析指出,Sif作为欧洲最大的单桩基础制造商之一,其产能延迟可能影响2025至2026年间欧洲部分大型风电项目的施工进度,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的紧张状况。
不过,Sif对海上风电市场的中长期前景仍保持乐观。公司认为,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调整招标政策,使其更贴合市场实际,这将有助于行业未来重回上升轨道。Sif重申了其从2026年起实现至少1.6亿欧元年度化EBITDA的目标,并预计2028年以后行业基本面将显著改善。

【掌上风电编后语】Sif新工厂的产能爬坡延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欧洲海上风电产业在高速扩张背后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从熟练劳动力培训、复杂设备调试到生产流程优化,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及预期”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更揭示了整个供应链的脆弱性。然而,高达62.5万吨的在手订单也预示着市场需求的强劲韧性。短期阵痛难免,但各国政策调整的积极信号和长期绿色转型的确定性,仍为行业注入了信心。如何在这场效率与质量的平衡木上稳步前行,将是Sif及其同行们共同的核心课题。对于全球海上风电而言,供应链的多元化与韧性建设,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