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宣布了中国2035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的新目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风光装机已突破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46%,预计年底有望逼近18亿千瓦。这也意味着,从2026到2035年,我国仍需新增约18亿千瓦风光装机,年均新增规模预计将保持在2亿千瓦左右,较“十四五”高速增长阶段有所放缓,但“以大代小”“绿电+氢氨醇”“零碳园区”等新场景正逐步打开高质量增长新空间。
回顾“十四五”,中国风电行业以“规模化”为主旋律,年均新增装机预计超7500万千瓦,远超“十三五”期间年均2900万千瓦的水平。进入“十五五”,行业共识已然清晰:风电产业必须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这一转变将深刻影响未来五到十年产品开发、商业模式与全球合作的路径选择。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136号文的出台为行业指明了方向。面对新能源投资的不确定性,风电设备企业开始从追求“最低度电成本(LCOE)”转向构建“最优度电价值(LCOV)”。在近期举办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金风科技发布的Ultra系列新一代陆海机组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该机组可在高电价时段多发电增效,低电价时段柔性停机延寿,实现机组寿命延长5年,全面提升全生命周期收益。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电网支撑能力正成为风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金风科技构网型风机已进入3.0阶段,通过“风机+储能”一体化设计,提升电网适应性;并依托AI算法整合功率预测、无人场站与智能运维系统,增强电力市场交易能力。此外,公司积极探索“风光同场”模式,力求从物理共存升级为交易协同,提升风光储联合出力的曲线匹配度,实现“保收益、强电网、降成本”的复合目标。
价值驱动不仅体现在产品端,也正在商业模式中落地生根。“十五五”期间,“绿电+氢氨醇”“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模式将步入规模化示范阶段。今年10月5日,金风科技兴安盟绿氢制绿色甲醇项目一期工艺验证成功,全部投产后年产绿色甲醇将达145万吨。项目逐步推进中,公司正着力突破化工段技术、制氢稳定性与成本等关键瓶颈,推动价值锚点从“消纳绿电”转向“绿色燃料创造”。

在全球首个零碳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的实践中,风电的价值正与交通、化工、制造等多领域深度融合。金风科技也持续推动ESG管理与国际接轨,在碳中和运营、环境产品声明、社区沟通等方面获MSCI ESG评级A级、EcoVadis银牌等国际认可,展现出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球责任。

“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推进,金风科技在巴西建立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并逐步构建覆盖物流、工程、金融的全球服务价值链。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风电作为主力能源,既面临广阔空间,也肩负更高要求的使命——回归价值创造、夯实制造根基、兑现服务承诺,与全球伙伴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能源命运共同体。
【掌上风电编后语】从装机规模到发电价值,从设备制造到能源服务,中国风电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十五五”不再只是装机数字的竞赛,而是如何让每一度绿电发得巧、送得稳、用得值的能力比拼。金风科技在产品设计、多能耦合、氢能转化、零碳示范等环节的探索,折射出行业从“电量贡献”走向“系统价值”的战略升维。面对未来十年18亿千瓦的装机空间,中国风电企业有必要放缓追逐规模的脚步,转向深耕技术韧性、商业弹性和全球协同能力——这才是行业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底层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