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黑龙江七台河市勃利县250MW风电项目76号机位成功完成吊装,标志着我国风电塔架技术再攀新高。该项目采用华斯壮能源自主研发的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架技术,轮毂中心高度达185米,不仅刷新了钢制风电塔的全球纪录,更实现了该技术在高寒地区(零下33度)的首次成功应用。从模块化设计到轻量化施工,从降本增效到环保双赢,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为风电行业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更为我国“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

3月31日,黑龙江七台河市勃利县250MW风电项目76号机位成功完成吊装,标志着我国风电塔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采用青岛华斯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斯壮能源”)自主研发的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架技术,轮毂中心高度达到185米,刷新了钢制风电塔的全球高度纪录,同时实现了该技术在高寒地区(零下33度)的首次成功应用。
刷新世界纪录:中国智造定义风电新高度
勃利项目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地处东北高风速高切变风资源区。项目采用华斯壮能源的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架技术,轮毂中心高度达185米,较常规钢制单管塔适用高度提升近20%,成为陆上钢制风电塔架领域的“世界第一高塔”。在风速高切变区域,该技术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高效提升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捕获高空更稳定、更强劲的风资源,单机年发电量较钢制单管塔预计提高20%-30%,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转型注入绿色动能。
技术创新:轻量化、模块化破解行业痛点
185米构架塔采用“四边形空间桁架结构”,通过精密力学仿真与材料优化,实现塔身自重较同等高度钢制单管塔减少30%,钢材用量降低25%。创新的模块化设计将塔架分解为标准预制件,所有构件及零件均为工厂标准化生产,经全面检测合格后出厂,大幅降低了现场安装的质量控制难度和运输难度。项目施工中,团队应用智能化吊装系统,将安装周期缩短至10天左右,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50%以上。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三北大基地,更适合在中东南部低风速高切变地区推广使用,可激活我国80%以上的低效风资源区。
经济与环保双赢:度电成本下降15%
随着新能源市场化竞争加剧,风电项目资本金收益率面临严峻挑战。华斯壮能源通过技术优化显著提升发电效率,并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据测算,勃利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得益于发电效率提升与运维成本优化,项目整体度电成本(LCOE)可降低约15%,投资回报周期可缩短至8年。在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项目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相当于再造6.5万亩森林,真正实现经济与环保效益的双赢。国家能源局专家评价称:“华斯壮能源的桁架塔技术打通了风电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对实现‘十四五’风电装机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技术突破: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华斯壮能源专注风电结构创新十年,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架采用创新的预应力空间桁架结构,其较大的结构刚度使160米以上塔架的一阶自振频率依然能够高于机组额定转动频率,有效避免塔架与机组之间的共振。下部桁架结构设计解决了低空高切变区的涡激振动问题,优化的外接圆直径设计在保持用钢量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了结构承载力和安全性能。此外,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塔柱的抗疲劳性能,确保塔架在生命周期内稳定运行。185米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架已获得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设计认证,并列入国家发改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图片
未来展望:200米+超高塔架引领行业发展
华斯壮能源已启动“200米+”超高桁架塔研发及智造计划,并联合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盟,推动设计、材料、生产、安装全产业链国产化,实现降本增效。从2020年国内首座160米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项目建设,到2021年规模化应用,再到如今的185米突破,华斯壮能源不断挑战风能开发极限,展现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力量。未来,华斯壮能源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更可靠、更经济的风电塔架解决方案,推动风能利用效率的提升,为行业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