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掌上风电(ID:ewindpower)根据行业公开数据整理,2015至2024年近10年间,全球风电铺缆船累计交付224艘,年均增速约6%,中国占比从15%(2015年)跃升至65%(2024年),十年增长超4倍。在市场情况来看,中国主导中低端,2000-8000吨级船型占中国船队80%,截至2025年3月25日,全球铺缆船手持订单37艘,中国船厂承接89%,欧洲船东主导高端需求。
预计到2026年,传统铺缆船型的闲置率可能达到30%,需求20MW及以上风机的新一代铺缆船。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10GW,这将推动对铺缆船的需求超过200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0亿英镑(约合3260亿人民币)。
历史发展:从浅海到深远的电缆革命
萌芽期(1990-2010年)
欧洲主导,1995年,荷兰IHC建造了全球首艘专业铺缆船,但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最大载缆量不足500吨,作业水深仅限于50米以内。与此同时,中国主要依靠改造货船完成铺缆任务,直到2005年,振华重工推出了首艘国产铺缆船,但国产化率仅为30%,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技术局限,早期铺缆船依赖锚泊定位系统,抗浪性较差,仅能适应1.5米浪高的海况。电缆敷设效率也极为低下,每小时不足1公里,难以满足大规模海底电缆敷设的需求。
技术突破期(2011-2020年)
深海能力跃升,2015年,挪威VARD船厂建造的“达芬奇号”交付使用,标志着铺缆船技术进入深海时代。该船载缆量达17000吨,作业水深突破3000米,并配备了先进的DP3动态定位系统,电缆敷设效率提升至每小时3公里,彻底改变了浅海作业的局限性。
中国崛起,2018年,中天科技推出的“中天9号”实现了万吨级载缆量,国产化率提升至60%,单船造价约1.2亿美元。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铺缆船领域的技术实力显著增强,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智能绿色化(2021-2024年)
零排放设计,2023年,荷兰Jan De Nul建造的“Voltaire”号采用甲醇燃料动力,碳排放降低70%,成为全球首艘实现近零排放的铺缆船,引领了绿色技术的潮流。
中国主导产能,2024年,中国船厂在全球铺缆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承接了全球68%的订单。例如,启东中远海运为欧洲船东建造的万吨级DP3船型,不仅技术先进,还体现了中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2015-2024年全球铺缆船年度交付主要项目

2015-2024年全球风电铺缆船累计交付224艘,年均增速约6%,中国占比从15%(2015年)跃升至65%(2024年),十年增长超4倍。载缆量从平均5000吨(2015年)增至28000吨(2024年),深水作业占比突破40%。在市场情况来看,中国主导中低端,2000-8000吨级船型占中国船队80%,
欧洲把控高端,Subsea 7、Van Oord等船东仍依赖中国代工大型船(如28000吨级)。2024年交付船型中,动力系统甲醇/氢燃料占比达55%。

图片2023年6月,载缆量达8000吨“苏福海工6”铺缆船
2025年手持订单与技术革新
截至2025年3月25日,全球铺缆船手持订单37艘,中国船厂承接89%,欧洲船东主导高端需求:

从技术趋势上,绿色动力在2025年订单中甲醇/氢燃料占比达55%,欧盟碳税倒逼零排放设计。同时,智能化AI自动敷设系统(如中天科技“绿电”号)实现误差率<0.1%。
市场未来预期:深海与高压的终极战场
从海上规模扩张来看,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10GW,这将推动对铺缆船的需求超过200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0亿英镑(约合3260亿人民币)。中国将在亚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预计达到60%。欧洲则将专注于北海深水项目的开发,而北美由于自身生产能力的不足,将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

2024年8月31日,载缆量(1万吨)海缆施工船“启帆19”完成试航
未来技术方向,超高压电缆:±525kV直流电缆的商业化应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天科技在2024年实现了这一技术突破,这不仅提高了输电效率,也增加了海缆的单位价值量,激励企业向高端化发展。浮式平台:适应200米水深的浮式敷设系统已进入试验阶段,挪威Equinor将在2025年开展相关项目,这将为深远海风电项目的实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风险与机遇并存,产能过剩隐忧:预计到2026年,传统铺缆船型的闲置率可能达到30%。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市场需要开发能够匹配20MW及以上风机需求的新一代铺缆船。国产替代加速:中国在DP系统和高压绝缘料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国产化率,已从2020年的20%提升至2025年的50%。这一进步不仅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5年3月28日,载缆量12000吨铺缆船“绿电”号在江苏仪征顺利下水
电缆之网,能源之脉
从“近海织网”到“深海织脉”,铺缆船不仅是风电场的血管,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神经。中国能否在绿色竞赛中弯道超车?欧洲能否守住技术高地?答案或藏在每一艘劈波斩浪的智能巨轮中。随着深海技术与零碳动力的突破,这场无声的深海争锋,正悄然改写能源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