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及到风电的相关行动计划内容如下:
1、要素保障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
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量指标统筹配给政策。对于全省统筹布局建设的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用后形成的能源增量,50%由省级统筹,50%留给所在市,对于登陆点、并网点分属不同市的海上风电项目,按各25%留给登陆点、并网点所在市。
2、高端装备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加快推动雁阵形集群建设。做大济南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电力装备,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增材制造、智能家电、船舶海工装备,烟台海工装备、核电装备、汽车等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淄博医疗装备,枣庄中小机床和锂电池,东营风电装备和石油装备,潍坊动力装备、工业母机和农机装备,济宁工程机械和锂电池,泰安电力装备,威海特色船舶核电装备和打印设备,日照汽车,临沂工程机械,德州节能环保装备,聊城高端轴承,滨州轻量化铝材,菏泽电驱动系统等特色区域品牌,促进各市优势产业创新发展。
3、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
总体目标: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跃升发展,实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5万亿元左右;2025年,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元左右。
主要任务:
海陆并进发展风电。围绕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加快推动省管海域项目建设,建成渤中G一期等项目;积极开展国管海域项目前期工作,待具备条件后及时启动项目建设。围绕打造鲁西平原地区陆上风电带,加快推动菏泽、聊城等6市首批集中式风电项目落地,适时启动第二批项目开发建设。实施“以大代小、以新代旧”,有序推进陆上风电改造升级,提高现役风电场资源利用效率和发电水平。2024年,风电装机达到2700万千瓦左右,2025年达到3000万千瓦。
做优风电装备产业。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实施省级“窗口指导”,推动风电产业错位发展、联合发展。紧盯国内头部企业,引进落地一批“龙头型”企业、“补链式”项目,打造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条。重点在烟台、东营、威海、滨州等市布局建设风电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建成5-30MW风电机组试验及生产线,具备海上18MW级、陆上10MW级大容量风机批量生产能力,开展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试验应用。
塑优一批产业集群。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烟台市新能源、泰安市新能源等雁阵形集群,培优塑强淄博氢能、威海核能等未来产业集群,加快东营海上风电装备、海阳核电装备、泰安“泰山锂谷”等园区建设,强化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人才招引支持,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
建好一批产业地标。指导各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的特色产业,打造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烟台)、太阳能小镇智慧光谷(德州)、中国氢谷(济南)、东方氢岛(青岛)、氢能生产应用标杆城市(淄博)、鲁氢动力城(潍坊)、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枣庄)等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发展后劲足的产业地标,形成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新高地,擦亮“风光齐鲁”“山东氢能”等品牌。
4、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
到2025年,海上风电并网规模达到600万千瓦。
着力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新能源、深海高端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每年在各类省级科技计划中布局2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和国产化攻关项目。围绕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装备、超大型散货船绿色智能水平提升、漂浮式海上风电、智能化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深远海养殖等新型海工装备,布局适应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需求的前沿海工装备。 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实现省管海域项目“应开尽开、应并尽并”。
强化用海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盘活用海闲置资源,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围填海存量资源;做好用海项目手续办理,主动对接用海企业加快项目审核,全力服务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涉海工程环评审批服务,促进新兴产业政策落地实施,指导沿海各市做好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涉海工程项目环评审批服务。
5、能源保障网(2024—2025年)
总体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网络体系,到2024年年底,电力总装机达到2.2亿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亿千瓦以上,力争能源领域完成投资2000亿元左右;煤炭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原油产量2100万吨左右。到2025年年底,电力总装机达到2.3亿千瓦以上,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1亿千瓦以上;煤炭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原油产量2100万吨左右,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400亿立方米左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加力推进风电开发建设。加快实施省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2024年建成渤中G一期等项目,实现能开尽开、应并尽并;积极开展国管海域项目前期工作,具备条件后加快推进组织实施,实现接续发展;加快推动菏泽、聊城等市首批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落地,适时启动第二批项目开发建设,2024年年底前风电装机达到2700万千瓦左右;到2025年,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实施“以大代小、以新代旧”,有序推进陆上风电改造升级,提高现役风电场资源利用效率和发电水平。
鼓励油田企业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6、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5年)
总体目标: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消纳能力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到2025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加快实施省管海域项目,积极开展国管海域项目前期工作。安全有序推进海阳、荣成、招远等核电厂址开发建设,推进海阳核电二期、石岛湾扩建一期等工程建设。加快国家第三批大基地清单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鲁北风光基地具备条件的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首批陆上集中式风电核准开工,有序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
7、数字赋能增效行动计划(2024—2025年)
能源数字化绿色转型行动。推进绿色能源智慧开发。依托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系统开展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创新。加强数字技术在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抽水蓄能等领域的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附: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
一、总体目标
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跃升发展,实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5万亿元左右;2025年,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元左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资源开发,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1.安全提速发展核电。在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海阳、荣成、招远等核电厂址开发建设,推动三代及以上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扎实推进海阳核电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工石岛湾扩建一期工程;推动招远核电一期等项目核准,加强储备厂址保护和研究论证,形成梯次接续、压茬推进开发局面。2024年,核电装机达到415万千瓦,2025年达到570万千瓦。(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海洋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2.海陆并进发展风电。围绕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加快推动省管海域项目建设,建成渤中G一期等项目;积极开展国管海域项目前期工作,待具备条件后及时启动项目建设。围绕打造鲁西平原地区陆上风电带,加快推动菏泽、聊城等6市首批集中式风电项目落地,适时启动第二批项目开发建设。实施“以大代小、以新代旧”,有序推进陆上风电改造升级,提高现役风电场资源利用效率和发电水平。2024年,风电装机达到2700万千瓦左右,2025年达到3000万千瓦。(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海洋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3.集散并举发展光伏。以海上光伏、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大型基地为重点,加快探索海上光伏规模化开发,积极推进鲁北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国家第三批风光基地项目建成并网。推广德州齐河、临沂沂水、潍坊诸城等一批试点县的成熟开发模式,持续推动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2024年,光伏装机达到6400万千瓦左右,2025年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海洋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4.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储能。大力实施电化学储能百万千瓦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压缩空气储能建设,加强全钒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等新技术应用,开展“云储能”建设试点,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建成投用中核寒亭、京能荣成电化学储能、中储国能30万千瓦泰安压缩空气储能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国能建35万千瓦、中国电建2×30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等项目。2024年,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2025年达到600万千瓦以上。(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5.创新示范发展氢能。以交通领域为重点,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港口园区等领域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氢进万家”科技工程,加快青岛港“氢能港口”、济南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济青北线“氢能高速”等项目建设,拓展氢能应用场景。依托风光核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探索开展清洁能源制氢试点。(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二)完善装备链条,提升产业配套能级。
6.做强核电装备产业。依托烟台、威海等市核电厂址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电投核能总部集聚作用,吸引核电央企及配套装备企业落户山东,促进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着眼三代及以上先进核电技术项目建设,提升主管道、法兰、风机、仪器仪表、电缆等配套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做强设计、制造、采购等产业链条,打造本地化设备供应和上下游配套体系,培育完善核电产业链供应链。(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7.做优风电装备产业。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实施省级“窗口指导”,推动风电产业错位发展、联合发展。紧盯国内头部企业,引进落地一批“龙头型”企业、“补链式”项目,打造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条。重点在烟台、东营、威海、滨州等市布局建设风电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建成5-30MW风电机组试验及生产线,具备海上18MW级、陆上10MW级大容量风机批量生产能力,开展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试验应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8.做新光伏装备产业。在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等区域布局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推动光伏装备就地就近配套。在环渤海、沿黄海区域开展海上光伏实证试验探索。鼓励钙钛矿电池等新技术研发及商业化落地,推动“钙钛矿光伏+”多场景应用,壮大钙钛矿电池产业规模。(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9.做大储能装备产业。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高地。在材料生产环节,重点推动东营电化学储能产业园、滨州万润锂电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建设。在设备制造环节,重点打造泰安压缩空气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济宁宁德时代新能源产业基地、潍坊液流储能产业园、新型储能沂蒙绿谷和淄博齐鲁储能谷。在储能集成环节,重点打造山东电工电气储能产业基地、青岛先进储能产业集聚区和烟台数字储能产业园区。(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10.做实氢能装备产业。着眼提升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装备制造水平,推动全链条协同联动发展,重点在青岛、潍坊、淄博等市建设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规模化生产基地,在济南、青岛、聊城等市发展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加快济南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青岛氢能产业园、淄博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形成坚实完备的氢能装备产业链。(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三)强化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11.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深入实施“核动未来”科技工程,重点攻克关键仪控装备等“卡脖子”技术难题,探索开展核能在工业供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应用。依托“氢进万家”科技工程,加快推动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等技术研发应用。开展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兆瓦级液流电池等应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12.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省级以上新能源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省先进核能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发展。指导各市在优势领域整合资源,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能源局)
13.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聚焦核能、氢能、储能等领域,加大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招引培育力度。以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载体,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人才资源互通对接、科研创新相互促进、成果转化高效便捷,全面提高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能源局)
(四)树立品牌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14.塑优一批产业集群。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烟台市新能源、泰安市新能源等雁阵形集群,培优塑强淄博氢能、威海核能等未来产业集群,加快东营海上风电装备、海阳核电装备、泰安“泰山锂谷”等园区建设,强化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人才招引支持,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15.培强一批领军企业。完善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联动培优合力,培育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和领航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龙头引领、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16.建好一批产业地标。指导各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的特色产业,打造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烟台)、太阳能小镇智慧光谷(德州)、中国氢谷(济南)、东方氢岛(青岛)、氢能生产应用标杆城市(淄博)、鲁氢动力城(潍坊)、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枣庄)等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发展后劲足的产业地标,形成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新高地,擦亮“风光齐鲁”“山东氢能”等品牌。(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三、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强化部门协作、省市协同,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动态更新完善产业链图谱及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主要配套企业、补短板突破环节、锻长板重点领域等系列清单,精准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推动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二)完善配套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新能源开发的税收优惠、补贴等扶持政策,对新能源产业项目审批建立绿色通道。鼓励金融创新,推广绿色金融,积极发挥省产业发展基金、省创新创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新能源产业优质企业及重大项目发展建设。支持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加强新能源专业学科建设,通过重大人才工程广纳新能源创新人才。(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能源局、省税务局)
(三)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头部企业重大战略合作,积极吸引关联度高的业务向山东省迁移,建设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支持举办新能源产业项目推介会、装备展览会、发展论坛;继续举办烟台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新能源领域创新创业劳动竞赛等产业对接交流活动,搭建双招双引、人才资本对接平台,提升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知名度。(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山东省“三个十大”解读
山东省发改委解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日,省委、省政府研究推出了“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
一、出台背景
“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我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举措,是着力塑造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十个新优势”的关键抓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推进“十大创新”构筑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以壮大“十强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施“十大扩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系统谋划思路举措和突破路径。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单位深入研究论证,起草了“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分别按程序提交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把握原则
编制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方面:一是高点站位、统筹谋划。把实施“三个十大”行动计划作为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政治责任、奋力“走在前、开新局”的重大创新举措,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紧密衔接“十四五”规划、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省政府最新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到各行动计划中,为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二是高效协同、系统集成。“三个十大”涉及面广,研究谋划中坚持系统观念,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着眼增强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制定务实管用、针对性强的任务举措,既各有侧重、避免相互间交叉重复,又尽可能保持各行动计划的完整性、独立性,确保相关目标任务协调一致、相互衔接、形成合力。三是细化实化、确保落地。突出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着眼2024、2025两年,分年度拉出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抓手,每项重点任务、每条推进措施都逐一落实到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确保可操作可落地。
三、主要内容
关于“十大创新”行动计划。科技研发创新,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平台赋能增效、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2%、2025年达到53%。人才引育创新,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引育和自主培养,力争两年新增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300人左右。营商环境创新,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市场要素、开放、社会、法治等五大环境,在全国营商环境第一方阵中持续争先进位。数字变革创新,聚焦经济、社会、科创等重点领域,以数字变革引领全面转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产业生态创新,聚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上下游产业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达到50个和30个。要素保障创新,优化能耗煤耗、用地、资金、数据等要素配置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民生改善创新,深入实施居民就业增收、教育均衡发展、重点群体保障等“六项提升行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80%左右。风险防控创新,坚决守好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一排底线”。文化宣传创新,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扎实推进美德信用山东建设,稳步提升文化创造力、传播影响力、宣传引导力。推进落实创新,完善督查督办、“四进”、考核评价、监督问责四项机制,建立闭环式落实体系,提升抓落实成效。
关于“十强产业”行动计划。共12个行动计划,新能源与新材料、文化创意与精品旅游,分别制定行动计划。每个行动计划包括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推进措施3部分。其中,总体目标65项,对“十强产业”规模、质量目标分年度细化明确。主要任务516项,对技术创新、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园区建设、品牌打造等,明确重点任务和支持举措。推进措施57项,强化财税支持、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举措,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见效。
关于“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基础设施“七网”,包括综合立体交通网、现代物流网、能源保障网、市政公用设施网、现代水网、新型基础设施网、农村基础设施网等7个子方案,明确各领域主要任务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持续向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开展产城融合、城镇能级提升、城市更新、人口市民化、城乡融合五大行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两高”产能比例提升到35%。工业技改提级,2024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数字赋能增效,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传统消费升级,突出提振大宗消费,优化服务消费供给,每年开展200场以上促消费主题活动,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新兴消费扩容,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养老托育拓展,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少于3万户,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6个。外贸促稳提质,实施“好品山东·鲁贸全球”市场开拓行动,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大力畅通国际物流,两年新增国际海运航线30条以上。公共安全提升,围绕森林防灭火、防汛防台风、综合减灾等工作,强化物资保障、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下一步,各级各部门将聚焦“三个十大”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各领域工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一系列重大政策加快落地、重大项目提速推进、重大目标顺利实现。
山东出台“三个十大”今明两年行动计划
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特色突出,分年度拉出目标任务
近日,省政府印发《“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是我省着力塑造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十个新优势”的关键抓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推进“十大创新”构筑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以壮大“十强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施“十大扩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系统谋划思路举措和突破路径。
“十大创新”行动计划包括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数字变革创新、产业生态创新、要素保障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文化宣传创新、推进落实创新。其中,科技研发创新行动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平台赋能增效、科技成果转化,明确提出2024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2%、2025年达到53%。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方面,提出要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引育和自主培养,力争两年新增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300人左右。产业生态创新行动计划方面,明确要聚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上下游产业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达到50个和30个。
“十强产业”共12个行动计划,新能源与新材料、文化创意与精品旅游分别制订行动计划。其中,总体目标65项,对“十强产业”规模、质量目标分年度细化明确。主要任务516项,对技术创新、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园区建设、品牌打造等,明确重点任务和支持举措。推进措施57项,强化财税支持、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举措,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见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行动为例,行动计划明确要从做强重点数字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拓宽市场应用空间、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长10%以上,2024年、2025年分别突破2.2万亿元、2.4万亿元,努力打造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要集聚区、融合应用引领示范区和技术创新发展新高地。
“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从基础设施“七网”、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工业技改提级、数字赋能增效、传统消费升级、新兴消费扩容、养老托育拓展、外贸促稳提质、公共安全提升等方面作出部署。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深入开展产城融合、城镇能级提升、城市更新、人口市民化、城乡融合五大行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计划提出,2024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传统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明确,要突出提振大宗消费,优化服务消费供给,每年开展200场以上促消费主题活动,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外贸促稳提质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好品山东·鲁贸全球”市场开拓行动,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大力畅通国际物流,两年新增国际海运航线30条以上。
“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特色突出,着眼2024、2025两年,分年度拉出目标任务,每项重点任务、每条推进措施都逐一落实到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下一步,各级各部门将聚焦“三个十大”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各领域工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一系列重大政策加快落地、重大项目提速推进、重大目标顺利实现。(记者 陈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