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海上风电产业正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根据目前各省已出台规划,保守预计十四五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43GW。其中2021年海上风电抢装预计6~8GW,2022~2025年海风新增装机约35~37GW,年均新增9GW,而我国海上风电2016-2020 年年均新增装机仅约2GW。

这一高速增长的行业背后,是一条庞大而精密的产业链,上游包括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等核心部件,中游是相当于风电心脏的整机制造,下游主要是风电场投资运营。
而青岛,得益于传统产业优势和沿海优势,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体系,涵盖塔筒、发电机、传动系统、变桨系统、润滑系统、风电箱变、海底电缆、整机制造、风电场运营等环节,向着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迈进。
01 电力设备上市公司集体转型
青岛的电力设备企业中,诞生了多家上市公司,随着从国家和山东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多家这些上市公司也都在积极转型。
天能重工专注风机塔架领域多年,与天顺风能、泰胜风能、大金重工被称为中国风电塔筒的“四小龙”。随着公司实控人成为珠海港,天能重工将海上风电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方向,并在广东投资建设了海上风电基地。
主打产品一直是电缆的汉缆股份,也开始发力海底电缆领域,已经和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一起,抢先占据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公司在即墨区女岛投资新建的海缆车间预计明年上半年投产,达产后将增加10亿元以上的产能。
此外,主要业务是通讯铁塔的东方铁塔,正积极拓展海上风电业务,近两年不断提高在中高端塔筒制造领域的地位和市场竞争力。研发智能一体化风电箱变的特锐德,近年来,也接连中标大唐、华电、国家电投等风电项目。
02 隐形冠军不断涌现
进入四季度,青岛盘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近300名员工开足马力生产,董事长邵安仓几乎每周都要出差。这家“隐形冠军”企业生产的风机集中润滑系统,在行业内鼎鼎有名,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

△盘古智能的风机集中润滑系统安装在风电机组
“风机大多位于人迹罕至的海上或者戈壁滩,维护成本高、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大,靠人去加注润滑油完全不现实。”邵安仓介绍,风机集中润滑系统安装在风电机组中的偏航、变桨、主轴和发电机等核心部位,可以定时、定量地将润滑油脂自动加注到上述关键部位,减少风机运转时的摩擦损耗,对延长风机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这个风电核心部件曾长期依赖进口,属于典型的“卡脖子”技术。2015年之前,风机集中润滑系统主要由美国、德国等国外品牌提供,直到盘古智能实现国产替代后,中国企业才终于有了话语权。目前,盘古智能开发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东方电气、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等国内外知名风机厂客户,基本覆盖了国内前十大风机制造厂商。
类似的“隐形冠军”故事,在青岛企业中还有很多。从事风电偏航摩擦片的研发和制造近20年的华瑞丰,累计装机5万台风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华通集团旗下的青岛造船厂转型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塔筒、管桩等海上风电配套业务,打造山东最大的风电配套项目制造基地……
03 行业巨头纷纷布局
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制造业高地,青岛本身在海上风电场的安装建设、设备供应、物流运输、电力就地消纳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这也是青岛成为国内海上风电投资焦点区域的重要原因。上海电气、通裕重工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德枫丹、埃斯倍等外资风电企业都已经在青岛投资建厂,形成了海上风电产业加速集聚发展的态势。

△将于年底竣工的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
在上合示范区,上海电气集团投资100亿元的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将于年底竣工,打造亚洲最大、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高端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在即墨区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通裕重工通过全资子公司青岛宝鉴科技,投资建设大型海上风电产品配套能力提升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形成年产360套大型海上风电结构件的生产能力以及配套机加工能力。在蓝谷,山东中能融合公司落地了青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项目,布局更适合深远海的漂浮式风电技术。
今年6月,山东省港口集团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山东省海上风电产业经济带,打造国际化海上能源母港,推动山东省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大基地建设,联合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发展模式。
在上个月于青岛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缪骏提出了海上风电场同步建设海洋牧场、休闲旅游、海上救助平台的构想。
“青岛向海而生,有着非常深厚的海洋基因。作为海上风电行业第一的上海电气风电,已经开始探索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推进漂浮式风电场和海洋深水养殖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孵化出一条海上风电、海水养殖、海水制氢的全新产业链。”缪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