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展望
依兰县将牢牢锁定“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经济总量”全面跃进全省十强县和着力打造龙东地区强势崛起的中等名城战略目标,全县GDP实现144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实现13.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1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68元,同比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01元,同比增长15%。
力争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30个,重点推进项目108个,总投资274亿元,实现开竣工项目70个。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2013年粮食总产提高到40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56.1亿元。
发展休闲旅游业,精心打造历史文化游、自然观光游和黑土红色游三大优势品牌,2013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实现3.5亿元。
实施“十大惠民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培训城乡劳动力4200人(次),新增就业3500人。建设廉租房100套、5000平方米,改造老旧楼10万平方米、泥草房及危房5000户。实施集中供热五期工程,入户安装4000户。
决策者说
加快发展提升百姓福祉
即将过去的2012年,依兰县新一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倾情实干,奋力拼搏,全力实施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确立的“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经济总量”全面跃进全省十强县、着力打造龙东地区强势崛起的中等名城新战略,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各项事业发展势头强劲,跃进全省十强县取得了新成果,打造龙东地区强势崛起的中等名城迈上了新台阶。
2013年,是依兰县实施加快跃进全省十强县,全面建成和谐、富裕、文明、宜居的精彩依兰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为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省市高度重视县域发展,各县(市)竞相发展,呈百舸争流之势。压力与动力同在,困难与机遇并存。哈尔滨市提出了县域经济及主导产业差别化、区域化发展的思路,为我县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环境优势,有效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动力和企业投资兴业的发展活力,为全面建成和谐、富裕、文明、宜居的精彩依兰迈出坚实步伐。
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实现更大作为,以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根本途径,推动农业增产、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继续实施扩米、增稻、减豆,推进粮食产能工程,推动全县粮食总产突破40亿斤,确保全国产粮大县位次前移;建设好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加大撤屯并村力度,着力打造中心村,确保依兰县新农村建设始终走在省市前列。
推进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在提升经济总量上实现更大作为。强力打造大产业、建设大项目、构筑大载体,拉动县域经济强劲增长。巩固煤化工产业集群主导地位,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提量增效,提升绿色食品和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实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提档升级,推进矿产资源和新型建材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步伐。
推进中等名城建设,在城市扩容提质上实现更大作为。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是建设宜居依兰的根本途径,是打造中等名城的必然选择。以“一区四园十路”城市建设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快打造龙东地区强势崛起的中等名城进程。实施骨干路网、朝阳新区、生态园林城市、高档住宅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开发、城市精细化管理系列精品示范工程。
推进十大惠民实事再上台阶,在提升民生福祉上实现更大作为。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切实办好十大惠民实事。加快城镇松花江大桥建设,确保在明年旅游文化节前建成通车,早日实现两岸群众畅通发展的梦想;实施牡丹江大桥改建工程,切实解决牡丹江两岸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新建廉租住房100套,改造农村泥草房和危房8.7万平方米,保证困难家庭住有所居;实施燃气惠民工程,建设煤层气生产井20口,新铺设燃气管网5公里,新增入户4000户,降低居民日常生活费用支出;加快通屯公路建设步伐,计划新建通屯公路144.1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危桥20座,顺畅农村道路网络;提升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社区干部、一线劳动者工资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生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