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湘潭高新区日益成为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园区先后引进了一批风电相关的配套企业,抢得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机;新材料工业园经济效益良好,新材料产业稳定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
高新区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状况。作为湘潭市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湘潭高新区经过悉心培育,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及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能源产业抢得先机
在很多专业投资人士眼里,新能源行业无疑是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引导的方向。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基础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湘潭高新区在这方面先行一步,抢得先机。
2006年,湘潭高新区初步设计了新能源产业园区规划。也就在当年,由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原弘产株式会社合资成立的湖南湘电风能公司在园区落户。
湘电风能公司集湘潭电机大型机电成套设备的制造优势和原弘产株式会社的技术、研发优势于一体,致力于打造中国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基地。
目前,湘电风能公司是国家发改委认可的全国两家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厂家之一,是国家863计划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制基地。该公司厂房已具备年产1000台套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设备配套组装机组的生产能力,今年预计完成产值35亿元,担负起湘潭高新区风电产业龙头企业的重任。
2008年2月,湘潭高新区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国家高技术新能源产业基地。随后,一批与风电相关的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同年4月,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与全球500强企业铁姆肯轴承公司共同投资的铁姆肯湘电轴承有限公司成立。挪威、德国、丹麦等国的制造企业,分别持叶片、偏航系统、塔机等项目加紧入园,当地也有18家企业已加入到产业链中来,为湘电风能生产配套零部件,新能源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湘潭高新区将形成以湘电风能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总装、叶片、特大轴承、控制系统、塔座、偏航系统、减震器、骨架、刹车系统、电池、升降机等为主体的产业链,按照“总装先行、发展部件、完善配套”的思路,实现园区产业从单一的大型风力发电机制造、总装向完备的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制造的过渡,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
目前,湘潭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就如何发展光伏产业进一步进行了详细规划。
新材料产业生机勃勃
园区产出强度达到每亩土地300多万元,是湘潭市其他工业园的2012倍,每亩土地创税收15万元以上……湘潭高新区新材料工业园成为湘潭市经济效益最好的园区。
新材料工业园所处的竹埠港地区曾经是湖南省环保局重点监控的污染区,后划归湘潭高新区管理,设立新材料工业园。
自新材料工业园诞生的那一天起,湘潭市与湘潭高新区的主要领导就一再强调: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打造产业,而要以高新技术的有效嫁接促进园区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湘潭高新区从环境整治入手,先后关闭了高耗重污企业,淘汰了落后生产线,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按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要求和“高标准准入,高标准管理,高标准发展”的原则,加快壮大园区的发展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金天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就是这一思路创造的杰作。2006年,湘潭高新区引进湖南金瑞科技股份公司,收购原湘潭染料化工总厂部分厂房,建成金天能源公司。近1亿元的资金投入、863计划项目“球型氢氧化镍”的落实与投产,使该企业迅速壮大,去年实现产值4.5亿元。
如今,湘潭高新区新材料工业园聚集了湘潭电化、瑞泰科技、金天能源、科源科技、金科实业、立发颜料等先进电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新金属材料类企业,其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90%以上,占湘潭新材料产业产值的2/3,初步形成了新材料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园区先进能源材料产业年增长速度超过40%,其中湘潭电化电解锰生产量居全球之首,金天能源生产的球型氢氧化镍销售量占全国市场25%的份额。去年2月,该园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列为长株潭城市群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园区。
机电一体化产业前景广阔
在北京故宫等景点,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借助无障碍电梯,游览变得方便而轻松。而给他们的出行带来便捷的正是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
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位于湘潭高新区德国工业园,是一家由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与德国HIRO LIFT公司组建的中外合资公司,拥有全套无障碍电梯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技术。该公司凭借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成熟的机械制造经验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将从德国先进的无障碍电梯技术成功引入并实现产业化。
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军介绍,该公司到2012年将实现5000台电梯的产量,实现产值10亿元,并争取实现上市,开拓海外市场,使出口产品占总产量的40%。该公司不仅把无障碍电梯当作一个产品,更是当作一项事业来发展,希望能给更多行动不便的人生活带来便捷。
如今的湘潭高新区德国工业园,不仅聚集了包括海诺电梯、威斯特、远通泵业、碧绿环保等在内的环保机电制造企业,而且已拥有几十家中外合作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裂变企业。这里不仅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示范地,更是区域自主创新的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