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越来越紧。
继国家电监会启动全国风电安全大检查后,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了18项风电行业重要技术标准,同时,还下发了特急通知,收紧了风电的审批权。
而在资本市场上,由于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大涨,利润急剧下滑———风电设备制造商的日子越发地难过了。
18项标准出台
日前,国家能源局下发了2011年第5号公告文件,批准了《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状态监测导则》等17项标准。
加上其之前发布的《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自11月1日起,18项风电行业标准将正式实施。其内容主要涉及大型风电场并网、海上风电建设、风电机组状态监测、风电场电能质量、风电关键设备制造要求等。
近几年,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可谓迅猛。无论从装机容量、发展规模还是从风机制造能力上看,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风电大国。到2010年底,全国装机容量已经突破4400万千瓦,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发电量已达到365.9亿千万时。但不断曝出的质量问题、风机的大面积脱网,以及并网难等,也让它走得并不轻松。
“这既有重建设、重规模,轻质量、轻管理的问题,也与风电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密切相关。”在日前能源局召开的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工作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强调说。
他表示,我国风电的发展缺失风机制造、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缺失安装运营、维护管理以及与国情相适应的实时检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标准。而要实现由风电大国到强国的转变,“就要求标准化工作要跟上产业调整步伐,建立先进的风电标准体系。”
此前,对引进风电技术相关标准的照搬套用,一直都被业内所诟病。而建立自己完善的技术标准,也被视为推动我国风电自主创新,控制质量和风险的有效手段。
据悉,除了上述18项标准,国家能源局还将进一步完善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检测、认证体系,加强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
“风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必须要引导、调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黄鹂强调说。
另据悉,工信部组织研究并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也已进入了征求意见阶段,风电行业门槛将进一步提高。而这些,无疑给风电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审批权收紧
与此同时,风电审批还正式纳入了国家的统一规划。
国家能源局日前下达了“特急”通知,对“十二五”风电项目实行总量控制,并明确要求“未列入表中的项目不得核准。”
据悉,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十二五”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安排的特急通知》,一次性下达了全国29个省(区、市)、总规模达2583万千瓦的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而除此之外的地方审批风电项目,将不能统一并网,也不再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
有报道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对此表示,“原本可独立批准5兆瓦以下风电场的地方政府,从今开始不能再轻易审批风电项目了,风电审批将正式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地方政府在审批项目之前,需要先向国家能源局申请计划。”
而此前,5万千瓦及以上规模的风电场需要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而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场可由地方政府自行核准———这直接引发了“4.95万千瓦现象”。即为了绕开国家审批,尽快上马项目,部分地方政府和风电投资商,将风电场拆分成多个装机容量小于5万千瓦的项目,缔造了大量4.95万千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