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是,近日舒印彪透露,风电并网技术国家标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已通过最终审核并已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时,行业标准《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也已通过最终审核并报送国家能源局。
业界认为,该标准的核心在于使机组具备低压穿越能力。而在“新国标“之前,2009年国家电网制定的企业标准和2010年国家能源局颁布的《风电标准体系框架》中,都把低电压穿越作为重要的技术标准提出来。
所谓低电压穿越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当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风电场并网点的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电压跌落范围内,风电机组能够不间断并网运行,保持发电运行能力,不能“抛弃”电网,以减少电网波动。
根据国家电监会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风电场安全监督管理、遏制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事故的通知》,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机组,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计划,督促设备制造厂商配合实施。然而,目前对于低电压穿越能力的争议点在于风电低电压穿越改造账单应由谁来承担。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通过中国电科院低电压穿越能力测试的仅有6家公司的6种机型。如果要进行该技术的改造升级,厂商成本将大大增加。同时,如果需要对现有运营风电场的风机进行技术改造,也将加大运营商的投资改造成本。“根据我们的测算,一台风机要进行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的最低价是50万元。”大唐新能源]公司发展规划部副主任张新斌说,如果按照这一数字测算,全国超过2万台风机所需的改造费用恐在百亿元以上。
随着“新国标”的出台,未来制造企业及运营商的成本增加或在所难免。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风电机组脱网事故频发和“弃风”现象的普遍存在,揭示出国内风电并网标准的缺失和技术规范的滞后所造成的严重问题。《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的核心是要求风电场并网风机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技术,如果这一规范得以实施,将会极大的降低风电机组脱网事故的发生。而《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则为风电场并网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指导和规范要求,有利于遏制“弃风”现象。
不过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低电压穿越技术对于大规模风电并网很重要,但是,解决不了我国风电大规模并网的稳定和长距离输送的成本问题。在中国风电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如若电力体制中的核心痼疾不除,电网和风电的矛盾将随着装机容量的提高而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