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发电企业若完不成可再生能源市场配额,便不能顺利建设火电项目,这将直接导致电力集团总装机容量止步不前。
除此之外,对行业发展以及利好政策的预期,也吸引国有企业大举投入。虽然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装机国家,但从风电发电量占比来看,到2009 年底风电发电量仅为总发量的0.70%,而2010年上升至1.04%,预计“十二五”期间新增机超过5000万千瓦,空间仍然巨大。
“国有发电集团希望抢先占有资源,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各方利益,也能获得政策偏向。”赵曦分析。
国有发电集团的“醉翁之意”频繁引发争议。由于国企优势明显,良好的政府背景和强大的资金后备支持其进行不计成本的竞争。
由于投入巨大、回收缓慢,再加上并网不易,风电场如何盈利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但风电场一面不断亏损,一面又频频在招标时报出“地板价”。
比如2010年,我国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五大发电集团报出的低价引起轩然大波。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高昂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海上风电的成本可能会是陆上风电的两倍,但五大发电集团报出的价格已与陆上风电相差无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对此公开批评:“中国风电真正的运营商全是大国企,它们去抢占资源,不赚钱也没关系——因为他们有别的、更大的赢利来源。”
国有发电企业还有一个关键优势。“国有发电企业与电网公司的关系更加协调,并网问题也更加容易解决。”赵曦补充。风电并网率不高目前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只有顺利上网才能给风电场带来利润。
“但风电场建成以后,需要进行接入系统建设。而接到哪个节点,审批权在电网公司。可以说,电网公司决定了风电场的命运,能给你制造麻烦,也能帮你节约成本。”一位电网公司要求匿名的人士向记者坦言。
上述多重优势,让国有发电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所向披靡。而这种趋势由下游风电场运营向上游设备制造蔓延,已经造成近期风机价格直线下滑。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不少风机制造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那些本就处在第三梯队的企业,正在失去盈利空间。
令人担忧的是,风电行业“国进民退”并不一定能给整个行业带来健康持续的发展。
“问题会很严重,目前的情况存在落后企业控制产业制高点的可能,真是如此,那么新技术会因此无法引进或开发。”段祺华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