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国家“973”计划风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博士等9人一行,赴京参加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持召开的“非并网风/网互补智能供电系统”成果评审会,该项目由顾博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历时三年完成。
评审会上,11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经过广泛、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该系统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内外首创,在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风电联网不并网,‘零’秒无间隙互换,这套系统实现了风电100%利用,由于应用风电高效智能缓存技术,减少了负载对末梢电网的冲击。”顾为东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采用风网互补,如果系统出现故障,将自动无延时转换成网电,可靠性高。”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项目,是国家“973”计划能源领域唯一一个风能项目。非并网风电是指大规模风电的终端负荷不再是电网,也与蓄电池配套的小型独立运行供电系统不同,而是将风电直接输送到一些高载能的企业。
4年来,顾为东率领包括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东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在没有任何国内外资料借鉴下加紧研发,已经使风电抽油、风电海水淡化、制氢项目成功运行,并看到了大规模产业化的曙光。
201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超过1600万千瓦,累计超过4000万千瓦,“双居”世界第一。但大量已吊装风电未并网,因无法被有效利用而放弃的风能在半年间就高达27.76亿度。而本月一份来自国家电监会发布的《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显示,在蒙西地区和有“风电三峡”之称的酒泉,大规模风电送出消纳的矛盾正日益凸显。
在“弃风”现象严重和大风机质量疑云的双重尴尬背景下,顾为东的国产化技术已相当成熟,质量可靠的30kw小型风机完成的风网互补智能风电抽油项目成功运行,为非并网风电的就地消纳探索出一条新路。2010年,该系统在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进行了示范应用,大庆油田安装了30kW和10kW系统各1套,风速7.5m/s以上累计时间为5.77小时,风电平均供电比例达到34%以上;辽河油田安装了30kW系统1套,在平均风速7.2m/s以上时,风电供电比例达到65%以上,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由于抽油机需要的是直流电,而这套系统发出的正好是直流电,省去了交流电换直流电的过程,也是节能的一种方式。”顾为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