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自造:破解 “卡脖子” 的产业先手棋
新公司经营范围中,“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 与 “发电机组制造” 的组合尤为瞩目。此前,三峡能源虽为国内海上风电装机龙头(2024 年吊装量占全国 32%),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痛点显著 ——2023 年其采购的 10 兆瓦以上风机中,67% 关键轴承仍来自欧洲厂商。此次北海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三峡正式切入装备制造赛道:结合 2024 年与广西北海市政府签约的 “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计划在 3 年内建成年产 50 台 12 兆瓦级海上风机的总装基地,同步研发抗台风型叶片、漂浮式基础等定制化技术。
这种 “开发 + 制造” 双轮驱动,直接指向成本痛点。据测算,本地化生产可使单台风机成本下降 15%-20%,叠加三峡在广西、广东累计 1800 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储备项目,规模化效应有望将度电成本压至 0.35 元以下,提前触及平价上网临界点。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开发商下场造风机,行业将从‘拼资源’转向‘拼技术’。”
区域协同:北部湾升起的 “海上风电枢纽”
北海新公司的区位选择暗藏深意。作为广西唯一沿海城市,北海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2024 年《北部湾海上风电规划》已明确 5000 万千瓦开发潜力。三峡的布局并非孤立 ——2023 年底成立的广西能源投资公司(三峡持股 60%)已储备钦州、防城港超 300 万千瓦场址,此次北海公司的制造能力,恰与上游资源形成闭环:2025 年计划开工的合浦海上风电场,将率先采用本地组装的 10 兆瓦风机,运输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 40%。
更深远的是东盟市场的辐射效应。2024 年越南、马来西亚海上风电招标规模达 800 万千瓦,北海产业园的区位优势(距胡志明市仅 900 海里)使其成为 “中国技术出海” 的跳板。三峡集团董事长刘伟平在 2024 年产业链大会上透露,将依托北海基地,与东盟共建 “海上风电联合实验室”,输出中国标准的同时,消化本地产能。
生态重构:从 “单一开发” 到 “产业共同体”
新公司的成立,悄然改写海上风电的竞争逻辑。过去三年,三峡通过合资模式(如与中交、远景成立 25 亿元海上风电平台)整合施工、运维资源,如今转向自建体系,意图构建 “开发 - 装备 - 服务” 全链条。北海公司的 “风力发电技术服务” 经营范围,正是瞄准运维蓝海 —— 预计 2025 年全国海上风电运维市场达 200 亿元,三峡凭借 2000 万千瓦在运项目,可通过本地化服务网络,将运维成本降低 35%。
这种生态构建,亦得到政策响应。2025 年广西 “十四五” 能源规划明确,对本地制造占比超 60% 的海上风电项目,给予 0.05 元 / 度的度电补贴。三峡北海基地的投产,预计带动本地配套企业超 50 家,形成 “塔筒 - 叶片 - 轴承” 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如北海市长在签约仪式上所言:“这不是简单的项目落地,而是再造一个‘海上风电的柳州汽车城’。”
产业影响:“蝴蝶效应”已显现
新公司成立一周内,三峡能源股价累计上涨 2.1%,市场嗅觉捕捉到更深层变革:2025 年海上风电将迎 “抢装后时代”,当开发规模增速放缓(预计同比增 18%,2024 年为 45%),掌握技术话语权的玩家才能突围。三峡的北海棋路,本质是从 “资源运营商” 向 “产业组织者” 的升级 —— 通过自研设备降低度电成本,以区域集群打通供应链,最终在深远海开发(50 米水深以上项目占比 2025 年达 35%)中确立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注资仅是序幕。据三峡内部规划,2025 年将在北海追加 50 亿元投资,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测试中心。当 1 亿元的新公司与千亿级的产业规划共振,中国海上风电正迎来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革命” 的转折点 —— 而三峡,正在书写这场变革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