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低频风电机组为普及中远距离柔性低频输电消除了电源侧匹配上的技术障碍,揭开了我国海上风电低频输电技术发展的新篇章。该技术还可满足沙漠、戈壁、荒原等中远距离电力的送出需求。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当前海上风电的送出方式中,柔性低频输电技术在80—200千米距离内输电经济性更优,输电的损耗更小,将对未来开发中远海海上风电资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低频输电系统场景下,低频风电机组具备了高可靠性、强环境适应性、低损耗、低噪音等诸多技术优点,可以有效解决工频交流以及直流输电技术存在的损耗高、投资和运维成本高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其更适合海上风电的远距离大容量输送。
能源革命加速,风电与光伏产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国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加速,风电与光伏产业发展迅猛,相继出台的国家政策文件,为大力支持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支撑。
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
6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强调要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完善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探索集中送出和集中运维模式。
近日,伍德麦肯兹在其公众号上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全球风电市场展望》,指出2021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95GW,仅次于2020年创纪录的113GW的新增装机水平。在部分地区,项目建设延期导致原计划于2021年投运的容量被推迟至2022年建设。
报告还预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推动中国风电市场未来十年新增657GW并网装机,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占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的45%,这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市场的地位。
推进降本增效,海风已基本实现平价
因资源优质、发电量高等优势,海上风电成为可再生能源体系的主力军之一。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降本增效,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远海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在广东、广西、福建等资源和建设条件好的区域,结合基地项目建设,推动一批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2025年前力争建成一至两个平价海上风电场工程。
2021年12月,三峡昌邑莱州湾一期(300MW)海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及塔筒设备采购开标,项目平均投标单价为4507元/kW,最低报价为的4017元/kW。本次项目为重新招标,装机规模300MW、单台机组容量6MW及以上。相比项目上次在2019年12月的招标,最低报价价格整体下降约36%。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此前中广核象山涂茨280MW、华润苍南400MW两个低价海上风电项目的最低报价分别达到3830元/ kW(不含塔筒)和4061元/ kW(含塔筒)。由此可见,4000元/ kW左右的价格基本已成为海上风机的行业标杆价格,较此前有国家补贴时的报价降幅约达40%—50%,加上其他建设成本和材料,海风单位建设成本降至1.1—1.2万元/kW。
海风风机大型化带来的降本效应显著,我国海风已基本实现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