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产业最大的悖论在于,由于配套电网等因素的不完善,这并不是一个能赚钱的行业,但仍然有大大小小的资本进入,且愈演愈烈,作为风电产业主管部门的工信部,已经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对过剩的担忧,但这样的呼吁似乎无济于事,在联合国对中国碳交易收紧的情况下,风电行业投资热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联合国指责中国企业骗取资金
“清洁发展机制”的一个原则是,该项目必须证明在没有外部投资就不会开展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认证。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给中国提供资金,目的是帮助中国发展本来不能发展的节能产业。但中国部分企业却将国外资金当成了发展风电的一个补充或投资,甚至借此盈利。
国际上对于中国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终于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前夕,联合国停止了对中国50家风电项目申请信用额度的审批,这50家企业多数为大型国企及其下属公司。
联合国专家怀疑中国正在利用产业政策来骗取碳交易资金。事情的直接起因,是2009年7月发改委对风电电价的新规定,该规定实行定额上网电价,取消了招标制度,四类资源区标杆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度)0.51元、0.54元、0.58元、0.61元。据报道,有联合国专家认为,该规定是在有意降低上网电价,从而加剧风电行业的经营困难,使得众多企业符合“清洁发展机制”的门槛。
中国对此自然是强烈反对,并强调调低电价,是出于宏观调控的考虑,与获取资金无关。这场风波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落幕而暂时平息,但它也有助于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上网电价不高,企业利润率低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愿意投资风电,而且多数为大型国企。
中国风电从减排中尝到“甜头”
风电行业作为新能源产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创收机会,实际上行业内对此也毫不避讳,在行业网站中国能源网的一篇报道中,文章开宗明义写到:投资新能源项目,不仅利于环境,还能通过碳交易创收。该文介绍:浙江省第一个大型风电项目——慈溪风电成为新能源“绿色效益”的受益者。该风电场已累计发电7000万千瓦时,碳交易创收约445万元。
在具体执行中,该厂的减排量计算,是以厂实际发电量作为依据,据测算,慈溪风电场一期风电项目全年可发电1.1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燃煤火电比,每年可节约标煤3.1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万吨,节约淡水27万立方米。换一句话说,在单位产量所获得的减排量不变的情况下,你的产量越大,获得的减排量就越大,碳交易的收入就越多,这无疑有利于中国风电业的建设热情。
在许多风电行业网站中,探讨企业如何从碳交易中获利的专题文章还有很多,可见中国企业对此的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