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天气气候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上可以清楚看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平方米以上,有的可达500瓦/平方米以上,如阿拉山口、辉腾锡勒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
2.沿海及其岛屿地区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将风能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能功率密度在500瓦/平方米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公里之内,再向内陆不但不是风能丰富区,反而成为全国最小风能区,风能功率密度仅为50瓦/平方米左右,基本上是风能不能利用的地区。
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相对内陆来说这里形成了我国风能丰富带。由于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的影响,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我国有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6000多个,这里是风能大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地区。
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内陆风能丰富地区风能功率密度一般在100瓦/平方米以下,可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较丰富,如鄱阳湖附近较周围地区风能就大,衡山、黄山、太华山等也较平地风能大。但是这些只限于很小范围之内,不像两大带那样大的面积,特别是三北地区面积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