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哈尔滨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如果不能在风电事业中有所作为,将是一个老电机工人的耻辱!”领导着上千员工的哈尔滨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景军,在笔者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动容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话是从何说起的呢?
其实,最开始引起笔者采访念头的是一台1.2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这台发电机组是国内首台自主设计、自行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组,而且是地道的“哈尔滨制造”,核心的电磁方案出自哈电集团发电设备国家研发中心,制造技术来自哈尔滨电机厂机电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电机是哈尔滨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哈尔滨绝缘厂生产的27米长叶片,哈尔滨红光锅炉厂生产的塔杆……而徐景军任董事长的哈尔滨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这台设备的总承企业。
采访中发现,徐景军的思路是跳跃式的,笔者还在追问关于1.2兆瓦级风力发电机,而他的注意力早已转移到了更新、更好的1.5兆瓦直驱式风力发电机上,这台集清华大学、沈阳工大多位国内顶尖风电专家智慧的发电机组,已经完成设计阶段,目前开始采购零部件,即将进入制造阶段。
这台代表着我国风电产业发电机组最高水平的1.5兆瓦直驱发电机组,预计2008年3月末完工下线,4月安装到沈阳工大的实验风场,5月并网发电。按照风电产业卖方市场的利好前景预计,产品的供不应求状态是可以想见的。
整个采访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徐景军,这位1970年入厂的老电机人对发展风电事业的热切。哈尔滨电机厂,作为中国电机事业的摇篮,在电机制造方面代表了我国的顶尖科研制造水平。而我国的风电产业,在能源危机日渐严重的背景下,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崛起之势,丹麦、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大型风电企业巨头,觊觎中国风电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纷纷抢滩登陆的同时,对国内风电企业实行核心技术封锁。要发展中国自己的风电民族产业,自主研发、自行制造、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我国已建的风力发电场,800千瓦以上容量的机组都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的,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装机400万千瓦的兆瓦级以上机组,以单机容量2兆瓦计算,总装机台数将达到2000台。
1.5兆瓦级机组还未下线,徐景军的团队已经瞄上了2兆瓦大容量风电机组。他们深知,拥有这种生产能力,对促进产业升级,尽快缩小我国与国外之间的差距,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开发实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意义。
2兆瓦机组的项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对此,徐景军充满信心,已经依靠科研攻关拿下了最核心的电磁方案,2兆瓦机组的下线,只是个时间问题。抓住了这个机遇,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为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闯出了一条新路,一方面夯实了产业化之路,将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对我市风电产业的现状,徐景军认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是巨大的。科技方面,哈尔滨作为中国著名的动力之乡,科研力量和技术水平都具备相当的实力;制造技术方面,哈尔滨现有的企业,如:哈电站集团、哈飞工业公司、国营风华机器厂在风电成套设备,红光锅炉厂在塔架,绝缘厂在叶片,电机厂在电机,九洲电气在变频器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开发和生产优势,这些厂家联手,具备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条件。